学校要闻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防治柑橘黄龙病植物源代谢物的研发与应用现场测评会在云南举行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刘涛)8月14日,由华中农业大学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的“防治柑橘黄龙病植物源代谢物的研发与应用现场测评会”在云南省保山市举行。会议旨在推进实验室科研成果植物源代谢物——绿原酸在柑橘黄龙病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并通过现场测产验证其田间防病与增产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应邀观摩现场会,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赣州柑桔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的柑橘黄龙病研究和防控一线专家、企业代表等40余人参加现场观摩。

徐强教授向许智宏院士介绍绿原酸防治柠檬果园黄龙病的效果(记者 刘涛 摄)

当天上午,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镇柠檬种植基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院长、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强教授介绍了基地的基本情况,带领与会人员观摩了植物源代谢物绿原酸防治柠檬果园黄龙病的田间防控效果。

现场测评环节,专家组随机选取处理组和对照组,测定树高、冠幅、株产和全株果实数量,统计当年新梢显症叶片比例,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含量。测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植物源代谢物绿原酸处理后的黄龙病树叶片转绿,树势恢复明显;平均每株结果数量显著增加,产量恢复效果明显。

完成现场测评之后,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卢刚主持了测评座谈会。

徐强教授围绕植物源代谢物绿原酸的研发背景、历程及其在潞江坝基地的应用成效做了报告。他表示,黄龙病是柑橘产业危害最严重、损失巨大的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为一种细菌,无法分离培养,无症状潜伏期长,产业中使用化学农药杀灭木虱,同时采用无病苗、防木虱、砍病树的“三板斧”策略进行应对。经过攻坚,他带领团队鉴定到对黄龙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代谢物绿原酸,完成了较大规模的田间实验,探索出田间有效的黄龙病绿色防控方法,环境友好和绿色生态优势突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许智宏院士在会上提出,黄龙病防治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既要立足当下解决实际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开展基础研究。他表示,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但相关研究仍需加强。针对黄龙病防治,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深入解析绿原酸介导的抗性机理;二是促进学科交叉,联合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微生物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攻关;三是发掘抗性资源开展抗性育种。“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问题,更要为未来发展储备技术。”他特别强调,要学习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成功经验,系统总结防治技术,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让研究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

邓秀新院士强调,我国黄龙病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要坚持“综合防控+科技创新”双轨并行的发展思路。邓秀新介绍,我国柑橘产业历经百年发展,依靠“三板斧”的综合防控体系有效抵御了黄龙病威胁。近些年来黄龙病感染区域不断北移,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一困境,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现有技术的科学验证,包括绿原酸药效浓度梯度实验、品种适应性测试和药物安全性评估;二是加快抗病育种研究,探索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应用;三是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特别要防范病害向三峡库区等产区扩散。邓秀新强调,防治工作既要着眼当下,做好应急防控,也要立足长远,培育抗病新品种,实现标本兼治。

审核人:徐强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