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学校首期人才研修班在襄阳举办,研修班聚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主题,搭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平台。南湖新闻网特邀不同学科领域青年教师代表,结合研修所得与育人实践,畅谈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思考,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更多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需要科技“硬实力”,也需要治理“软实力”。粮食安全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研判、市场调控和政策执行等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
当前,粮食安全治理研究领域缺乏跨学科综合研判,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明显不足,突出表现为政策协调统筹不畅通、监测预警不精确、政策响应不及时等瓶颈问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治理的战略需求。伴随数智时代加速到来,农业大数据海量积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为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从“经验决策”向“智能治理”跃升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源和新技术基础。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提升粮食安全数智治理能力的关键之举和破题之策。
教育筑基,构建学科交叉育人体系。粮食安全数智治理是典型的交叉学科领域,不仅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社会科学基础,也需要作物学、信息学、资源环境等自然科学技能。为此,应构建以“微专业+课程+场景应用”的新型学科交叉育人体系。其一,以微专业破除学院学科隔阂壁垒,集合多学科优势力量建设粮食安全数智治理微专业,以超常规项目制构建粮食安全数智治理育人模式;其二,打造“小而精”交叉课程体系,围绕粮食安全数智治理核心能力要求,建设涵盖大数据、机器学习、农科概论、气象遥感、农业经济学等交叉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形成以项目制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专业领域能力集成提升;其三,强化应用场景驱动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走出去”向主管部门和头部企业定制优质实践资源,把学生放到“闻得到硝烟、听得到炮声”的真实场景中,推进以应用场景驱动的育人体系改革。
科技赋能,加快数智治理范式变革。粮食安全是永恒主题,粮食安全数智治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生增长点”。全球范围内“AI for Social Science”前沿竞争悄然兴起,正在形成AI+HI双协同、机理和数据双驱动的“第五范式”,有望极大拓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近年来学校创设了“粮食安全数智治理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并联合发起成立了“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联盟”(简称联盟),为加快粮食安全数智治理范式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以实验室为平台创新建构粮食安全数智治理学术体系,构建涵盖产能、消费、流通和生态安全“四位一体”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粮食安全数据库,开发“粮食安全数智治理大模型”和智慧平台;另一方面,以联盟为载体推动建构粮食安全数智治理话语体系,广泛传播科技创新和政策改革双轮驱动的粮食安全治理经验,为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才领航,建设战略决策人才高地。人才是教育、科技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应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战略需求,通过引育结合的方式建立“战略科学家+领域青年骨干+专业技术人员”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依托实验室平台打造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粮食安全战略决策人才高地。一是要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突破学科限制选聘数智治理技术紧缺人才,采用双聘制引导校内多学科人才长期参与核心任务攻关,以长周期考核方式引导各方人才协同攻坚粮食安全数智治理“智慧大脑”建设;二是要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分类设岗培养科学研究与智库研究人才,综合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制度推动战略决策智慧平台建设,汇集起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粮食安全数智治理人才力量。
展望未来,贯彻落实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总体部署,以信息和工程科学改造和提升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数智治理能力贡献华农力量。
(本文作者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李剑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