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陈宣伊 邓安琪)今年运动会踢毽子项目火热开赛时,早已做好准备的徐晓云老师,却没能按时出现在候场队伍中。那只早已备好、绒毛蓬松的毽子,静静躺在办公桌的一角——一份紧急学术任务突如其来,让她不得不暂别这场期待已久的赛事,转身投入另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战场”。

徐晓云老师(受访者 供图)
可这场“缺席”,从未冲淡徐晓云与运动、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结。对她而言,运动从来不是孤立的赛场竞技,而是融入日常、串联师生的温暖纽带,是她作为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院长,为师生勾勒健康生活图景的生动实践。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师生融乐排球赛(通讯员 万心怡 摄)
作为深耕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徐晓云的研究围绕“吃得健康”展开,从实验室里的营养成分分析,到课堂上的膳食指导,她用专业为师生的健康筑牢“输入”防线;而作为运动的忠实爱好者,她更用行动诠释“动得科学”的意义,让健康的“输出”充满活力。在她的日程表上,“与学生运动”是雷打不动的固定项:不出差的周末,羽毛球场上总能看见她和学生对打的身影,球拍挥动的风声里夹杂着此起彼伏的笑声;教师排球赛中,她更是主动担起主力,跳跃拦网时的专注模样,让学生们忍不住调侃“徐老师在赛场上比在实验室里还拼”。“老师,我们上次一起打羽毛球还没分出胜负呢!”每当学生这样“约战”,徐晓云总会笑着应下,在一来一往的运动互动里,师生间的距离悄然拉近,学院的团队凝聚力也在汗水与欢笑中慢慢沉淀。
面对学院里常说“科研忙、备课紧,没时间运动”的年轻教师与学生,徐晓云从不说空泛的口号,而是用“接地气”的建议点亮他们的运动热情。“别总觉得运动要专门腾出大块时间,踢毽子不用场地,课间十分钟就能玩起来;瑜伽在家就能练,睡前拉伸也是放松;哪怕是饭后绕着校园跑两圈,都能让身体活络起来。”她总把自己的运动感受分享给大家:“每次跑完步,看着校园里的树影晃过,那种多巴胺带来的轻松感,比在实验室里解出一个难题还让人开心,这可是科研路上最好的‘能量补给’啊!”在她的带动下,学院里渐渐形成了“运动打卡”的小热潮:年轻教师们会约着课后打排球,学生们则常拉上徐院长“组队”羽毛球,运动不再是负担,成了师生间增进交流、舒缓压力的“调味剂”。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师生融乐足球赛后合影(通讯员 万心怡 谢宏 摄)
此次错过踢毽子比赛,徐晓云虽有遗憾,却也更坚定了她推广校园运动的想法。在她眼中,踢毽子这类传统运动,藏着适合校园的独特优势——器材简单、门槛不高,三五人围在一起就能玩,既能锻炼平衡感与协调性,又能快速拉近彼此距离。她时常和学院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探讨:“咱们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推广运动啊,比如拍点踢毽子的创意小视频,或者组织师生混合踢毽子比赛,让大家在玩中动起来。”在她的推动下,学院后续还计划在教职工健身活动中加入更多合作类项目,让运动成为连接不同年级、不同身份师生的桥梁,让校园里的运动氛围更浓、更暖。
对徐晓云而言,科研与运动从来不是对立的两端。她曾在“结构与活性”学术报告中提到,物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而在她的生活里,严谨的科研与鲜活的运动,正是构成“健康生命”的两大核心“结构”——科研赋予探索世界的深度,运动则给予持续前行的活力。如今,那只未踏上赛场的毽子,早已化作一种象征:它或许没在运动会上腾空起舞,却在实验室的讨论声里、在操场的欢笑声中,在徐晓云与师生共赴健康的每一个日常里,跳出了一支更悠长、更温暖的圆舞曲。
审稿人: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