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柴利军教授课题组的QQ群里被祝贺“刷屏”。那天,课题组一篇关于柑橘自交不亲和起源演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在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他们构建首个覆盖柑橘亚科11个属的泛S位点图谱,成功揭示了自交不亲和性的起源与演化机制。
“这份成果,是对柴老师常说的‘久久为功’最好的回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胡健兵这样说。如今已在安徽农业大学任教的胡健兵,他的成长之路是柴利军教授多年来“传承创新文化,培育拔尖人才”育人实践的一个缩影。

▲柴利军教授(记者 徐行 摄)
从讲师到教授,从青年学者到学科骨干,华中农业大学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园艺林学学院柴利军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培养出一批批扎根乡土、服务国家的优秀青年人才。他的育人之路,既有严谨的学术追求,更有温暖的人文关怀。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这是柴利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坚信,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格的全面塑造,只要方法对路,人人皆可成才。

▲柴利军教授与同学们交流(受访者 供图)
“你们从章文才先生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在柴利军主持的《柑橘学》研究生课上,他经常询问学生这个问题,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同学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课堂上,他会讲述“狮山大先生”章文才教授的故事,用章先生至诚报国、心怀家国的情怀感染学生;他会分享自己跟随导师邓秀新院士在秭归山区采集柑橘种质的经历,讲述老一辈科学家如何脚踏实地、执着坚守;他也会结合最新前沿动态,激发同学们勇闯科研“无人区”的原始创新精神。
柴利军说,这些故事,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育人的根本,希望能够引导同学们从一开始就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柴利军教授参加研究生学生党支部活动(受访者 供图)
“做科研和追求理想信念是相通的,都需要坚守初心、保持定力。党员研究生更应该在关键科研领域勇于担当。”作为果树学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和第六党支部红色导师,他将组织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融为一体,把思政工作做到实验室、做到田间地头、做到学生心里,真正实现 “支部有力量,青年有信仰,科研有方向”。
他定期参加研究生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不仅会与研究生学生党员共同研读理论经典,在思想交流中引导他们坚定学术报国的理想信念,还会与他们深入探讨科研创新与党员使命的关系,鼓励大家在攻坚克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柴利军教授在柑橘园与同学们讲党课(受访者 供图)
在与同学们交流中,柴利军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学子听得懂、听得进的“知心话”。在园艺研究领域里,有“桃三李四柑八年”的俗语,说的是曾经柑橘树要八年才能挂果。在柑橘基地里,柴利军会一边观察果树长势,一边和同学们说:“我们搞果树研究,和做人做事、追求理想是一个道理——都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种将党性修养与专业精神相融合的“田间党课”,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信仰的温度与力量。
他还推动教工党支部与学生支部结对共建,让教师党员常态化参与学生支部的组织生活、学术讨论和生涯规划。他指导的果树学研究生第六党支部获评“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实现了“党建强、学术强”的双促目标,这份荣誉正是对他红色导师工作的最好印证。
柴利军说:“支部不仅是培养党员的地方,更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信仰的深度,决定了科研道路能走多远,人生格局能有多宽。我们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更要培养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只要思路合理,那就大胆尝试”
科研之路无坦途,尤其是在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研究中,常常就是“十年磨一剑”。而柴利军对学生创新想法的全力支持和对科研规律的深刻把握,始终是他引导学生成长的核心。
“柴老师会尊重每个研究生的想法,给予我们充分的自由。”作为柴利军第一个指导的研究生,梁梅至今对恩师都心存感激。
2013年,在柴利军的指导下,梁梅开始接触柑橘自交不亲和的研究,这一做就是两年。由于课题难度大、进展缓慢,梁梅曾经一度萌生了放弃转博的念头。柴利军没有责备,而是与她进行了多次深入交谈,从课题意义到个人成长,从科研方法到心理调适,一点点帮她重建信心。

▲柴利军教授与第一个指导的研究生梁梅(右二)(受访者 供图)
当有了自信,梁梅对课题有了更多的思考。“能否通过数十个柚类品种自交与杂交授粉结果来推测亲本自交不亲和基因型?”当她把这个尚不成熟的想法告诉柴老师时,得到的不是质疑,而是毫无保留的支持。“只要思路合理,我们就大胆尝试。”在柴利军全力以赴的支持下,梁梅的创新构想得以落地生根。她不仅坚定了转博的决心,更在此后数年间,将很多思考和想法真正转化为了一系列扎实的研究成果。

▲梁梅与柴利军教授导师Noni Franklin-Tong院士交流学术(受访者 供图)
柴利军的支持远不止于言语。他敏锐地把握国际前沿,在2018年选派梁梅赴日本参加国际会议,通过导师英国伯明翰大学Noni Franklin-Tong院士引荐与多个国际生殖领域专家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这种“抬头看天”的视野,让梁梅的研究突破了地域限制,融入了国际学术对话的舞台。
这些历程,如同黑夜中的灯火,既照亮了前路,也彻底坚定了她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走到底的信念。终于历经15年不懈探索,梁梅在柴利军的指导下于2020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论文,揭示了柑橘自交亲和机制及演化路径,为植物界S-RNase类自交不亲和系统属于单一进化起源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植物交配系统进化起源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博士研究生胡健兵在毕业典礼上与导师柴利军教授合影(受访者 供图)
梁梅坚持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成为课题组中的一盏明灯。她的事迹激励着后来的学生:博士研究生曹宗洪历经7年鉴定出柑橘自交不亲和花粉决定因子;博士研究生胡健兵揭示了枳属、金柑属的独特演化机制;博士研究生徐强攻克了柑橘雌雄互作机制……一批批青年学子在柴利军的支持下,从“不敢想”到“敢啃硬骨头”,从“跟随者”成长为“探索者”。
如今,梁梅已经以教授入职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林系,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高校教师。她说:“是柴老师给了我们一双‘想象的翅膀’和一片‘奔跑的原野’,他让我们相信,最大的突破来自于对自我的突破。现在,我也希望能把这种鼓励创新、勇敢尝试、敢于突破的种子,播撒到自己学生心中。”
“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
柴利军倡导同学们“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他一方面要求同学们脚踏实地,把实验做扎实、把数据做精准;另一方面又鼓励同学们开阔视野,关注国际前沿,勇于挑战重大科学问题。

▲柴利军教授课题组同学主动认领 “一亩地”(受访者 供图)
位于南湖边的30亩华农柑橘基地对于柴利军课题组的同学来说,既是科研的试验场,更是人格与意志的锤炼场。他推行“一亩责任田”制度,让每位同学主动认领 “一亩地”,深耕一份“责任田”。从种质资源管理到田间数据采集,全程负责自己的一方园地。在日复一日的观察、记录与守护中,深厚的同门情谊与团队精神悄然生长——当酷暑来临,同学们会互相帮着浇水施肥;当实验受挫,师兄师姐总会主动分享经验。“这种‘传帮带’的传统,让课题组不仅成为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大家庭,更让‘实践出真知’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2025级博士研究生高笑月说。

▲柴利军教授带领学生赴日本参加国际会议(受访者 供图)
柴利军还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选派研究生赴日本、美国、英国等地访学,打造开放、包容、合作的学术氛围。他指导学生撰写受邀专著、参编教材,组织同学们参与国际会议,并通过线上方式保持与海外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在他的推动下,课题组先后在Nature Plant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5项,形成了温馨的“师生携手、共创未来”的课题组氛围。

▲柴利军教授在组会上与同学们探讨科研与实践(受访者 供图)
柴利军还善于将田间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课题。他会引导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如何能与乡村振兴、种业振兴等国家大计同频共振”等问题的思考。在他的引领下,同学们的科研视野从实验室延伸到广袤乡村,研究目标也从发表论文转向解决产业真问题、满足国家真需求。
一批批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扎根乡土,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胡益波担任德庆县柑桔所所长,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李航在赣州果业局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第一书记;韦壮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继续从事果树相关事业……他们的选择,正是柴利军“育心育根”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培养的是心怀“国之大者”,既脚踏实地又胸怀天下,强农兴农、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柴利军教授与同学们(受访者 供图)
谈及获得“优秀导师奖”,柴利军谦逊地说:“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我们整个柑橘团队,属于每一位脚踏实地又心怀梦想的学生。我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与同行者,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绽放青春。”
“育人之路永无止境”,面对未来,柴利军坚定地说,他要继续守护着每一棵独一无二的“柑橘树”茁壮成长,直至硕果满枝,香飘四方……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柴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