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匡敏)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向三教A203,化学学院石炜老师富有激情的声音在楼道里回响,一个个由现象引入的接连发问,将同学们的思绪紧紧牵引,随着弹幕的飞速滚动与此起彼伏的应答响起,课堂气氛一次次被推向高潮。
这样的教学场景,是石炜老师课堂上常见的一幕。在他心中,教书育人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基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作为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石炜老师参加学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评选(受访者 供图)
“教书育人是最美的‘化学反应’”
“教书育人,是最美的‘化学反应’。”石炜说,“作为老师,要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点亮学生的思维火种,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探索世界,在学以致用中激发志趣。”
“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后脸发白,有的人脸发红?”“哪种人更能喝呢?”“其背后的机制如何应用于生产实际?”……在讲授化学课程《醇》这一章节时,石炜老师的开篇发问,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再结合科技前沿,鼓励大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拓展思维,是石炜老师常用的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启迪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

石炜老师为同学们授课中(受访者 供图)
因材施教是石炜的教学秘诀之一。给生科专业学生上有机化学,他从生物视觉系统的分子机制切入,自然衔接课程内容;给食科专业授课,又以白酒、葡萄酒的风味成分作为引子,让抽象理论与生活连接。只要上课,他都会身着正装,面带招牌微笑,将学科前沿知识与生动案例穿插讲解,中英双语灵活切换,严肃的科学原理在幽默表达中变得易懂。
一位来自生命科学专业的学子在给石炜老师的来信中写道:“谢谢您让我爱上了化学。我一直有着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的梦想,但囿于化学基础不好,曾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跟随您学习了一学期的化学后,我又有了追梦的勇气。”像这样的学生,石炜每年都能遇到,他们的改变更坚定了石炜教书育人的初心。

学生们在评教系统写给石炜老师的评语(受访者 供图)
每年评教,石炜老师都稳居学院前列,多次获评“最受欢迎老师”。不少学生在评教系统留言说:“系统评价4.95分是上限,但不是石老师的上限。”凭借扎实的授课功底,石炜曾获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等荣誉。
“网络平台是我‘延伸的课堂’”
如何让化学变得可亲可感,是石炜从教一直关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石炜老师决定,主动开通社交媒体账号,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传递思想力量。
在知乎平台,他是圈粉无数的科普达人与成长导师:以专业视角解答化学领域疑问,用通俗语言解读科技前沿动态,以真诚态度分享青年成长感悟,一系列干货满满的问答内容累计获赞超 15 万,成为学子们线上取经的 “宝藏账号”。不止步于单一平台,石炜老师进一步拓展传播矩阵,陆续入驻哔哩哔哩、小红书和抖音等青年聚集的社交平台,同时担任观察者网时评专栏作者。无论是趣味十足的科普短视频、干货满满的答疑笔记,还是针砭时弊的深度时评,他始终以贴近青年的语境创作内容,相关作品一经推出便收获广泛关注与好评,系列文章累计阅读量超百万,众多青年学子主动成为他的 “忠实粉丝”。

石炜老师在观察者网撰写的文章(受访者 供图)
“网络平台对我而言,更像是‘延伸的课堂’。当我以‘网友’身份和同学们平等相处时,既能跳出传统课堂的框架,更真切地捕捉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兴趣关注点,让课堂育人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也能借助网络的互动属性,和学生开展无拘无束的深度对话 —— 没有身份的隔阂,只有思想的碰撞,这样的交流所传递的影响,往往更深刻、更持久。” 谈及开设网络社交媒体账号的初衷,石炜老师分享道。
“当好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要培养好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石炜用心雕琢每一块璞玉。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无穷潜力,作为老师,核心在于当好“催化剂”。

石炜老师和同学们交流阅读心得(受访者 供图)
小磊(化名)是石炜的第一届研究生,刚入学时,因研究进展不顺意志消沉,常常以打游戏来逃避。了解到小磊的困境后,石炜老师不仅耐心用身边人的科研故事鼓励他,也在科研日常中肯定他微小的进步,慢慢地,小磊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观。为了开拓小磊的学术视野,只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石炜都会带上他一起学习。在石炜的耐心引导下,小磊逐渐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并顺利发表第一篇SCI论文。硕士毕业后,小磊在石炜老师推荐和鼓励下赴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博士期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成果。
博士毕业时,他在给石炜老师的感谢信息中写道:“石老师,此生有幸成为您的学生,如果不是遇见您,我的人生可能还在谷底,感谢您成就了现在的我。”

石炜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受访者 供图)
化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智颖至今还记得跟随石炜老师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场景。察觉到学生的迷茫,石炜老师从最基础的实验操作教起:手把手纠正她的操作规范,带着她梳理实验思路、设计研究方案。哪怕是课余时间,只要王智颖在网络上请教问题,石炜老师总能第一时间回应。有一次,为了解答她在实验设计中遇到的瓶颈,两人通过线上交流深入探讨,石老师耐心讲解到凌晨,直到她完全理清逻辑、豁然开朗。
随着专业能力的稳步提升,王智颖逐渐摸到了科研的门道。此时,石炜老师适时调整指导方式,从 “手把手教学” 转为 “方向性引导”,鼓励她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尝试创新实验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石炜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王智颖以第一作者身份成功发表 SCI 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还荣获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成果报告会一等奖。
如今,得益于本科阶段奠定的基础,在武汉大学深造的王智颖获评2024年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并坚定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王智颖说:“839条指导记录,见证了石老师付出的心血,他不仅手把手把我带上科研之路,更为我指引了人生方向,让我受益无穷。”
与之类似的蜕变故事,在石炜的执教生涯中不断上演:从被动的接受者走向主动探索者,从学术新人到领域新锐,而学生的一次次成长蜕变,也照亮了石炜坚定的初心——为中国基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奋斗终身。
审核:陈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