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专访王茂军:棉花科研蓓蕾初绽放

DSC_9210

3月7日,Nature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王茂军的研究论文“棉花驯化过程中的不对称亚基因组选择和顺式调控分歧”(Asymmetric subgenome selection and cis-regulatory divergence during cotton domestication),如此高质量的文章在棉花学界并不多见。

在二综C408会议室,记者见到了这位长着娃娃脸的博士,从未有“座右铭”的他,谈起科研的故事与经历,从容淡定,一个个新奇的想法从他思维深处跳跃出来。

“闭关月余炼‘真经’”

时间要回到2011年7月,来自四川广元农村的王茂军保送到本校攻读硕士学位,性格稳健持重的他觉得科研是自己不错的选择,而师从张献龙教授,更是他的梦想与追求。

事实上,王茂军的科研之路还可以往前追溯,得益于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王茂军从大二开始接触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前沿科学,对生物信息学尤感兴趣,以致于到2013年直博方向确定时,他毫不犹豫决定选择了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

然而,学界普遍认为生物信息学“这块骨头”并不好啃。王茂军不得不“从头再来”,新知旧识“一勺烩”,恶补不足。进入实验室之后,王茂军开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海岛棉基因组测序上。

海岛棉基因组测序项目于2011年底启动,由袁道军老师牵头,王茂军和刚进实验室的硕士高文辉“相依为命”并肩作战。谁知,这个项目一直持续了3年。王茂军在最基础的研究中获得了大量科研灵感,也收获了大量的一手数据。

按照当时的设想,当时的测序就是为发表Nature Genetics这类档次文章设计的,但科研的机会稍纵即逝,正当撰写论文时,国际传来消息,他们的同行已经抢先发表了内容相似的文章。

不得已,他们只能收拾提炼,发表了一篇5分的文章。当时指导实验的张献龙教授笑言:“花100万,做了5分的文章!”但是,他并未求全责备,只是鼓励王茂军科研在于厚积薄发:“这次工作至少锻炼了你!”。

王茂军没想到,这篇迟到的NG终于在2年之后的2017年3月7日发表。

回想那段时光,王茂军觉得自己的奋斗还是很值得,“那是最好的磨砺,成长过程中的曲折!”

让王茂军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的冬天,当他们的研究进入攻坚阶段时,张献龙为他们专门开辟了一个小小办公室,让袁道军、王茂军和高文辉“入驻”,专门讨论科研进展,设计实验,共同解析数据。

所谓的办公室,就是基因楼附楼的温室,在那里,王茂军和他的战友“封闭”1月有余,晚上到12点以后、早上7点准时到场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而团队的袁道军也和大家一样,上完课就奔赴温室,马不停蹄。王茂军说:“这俨然一种科研修行,‘修为’是慢慢练出来的。”

而张献龙每当有空,就会过来与他们探讨科研问题、询问进展。让王茂军感动的是,张献龙教授为弥补被“发配”温室的王茂军,在生活上特意“照顾”他——每个月给他多开500元的生活补助。

那段时间纵然辛劳,但在王茂军看来,科研的种子已经发芽,幼苗甚至呼之欲出,他相信:“小小棉花会改变世界!”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