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文慧 官恩来 丁悦)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沿线国家在作物育种领域的能力建设,我校于11月12日至22日举办了“一带一路”作物育种国际培训班(第1期:乌兹别克斯坦)。由我校教师团队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操作和田间考察等形式,向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水稻研究所的学员们分享了中国在现代作物育种领域的成果与经验。
11月12日下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立仲教授带领我校授课教师团队欢迎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水稻研究所的学员代表团。熊立仲教授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研究团队及人才培养情况。开班仪式由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建伟教授主持。
培训班开班(通讯员 赵闻 摄)
11月13日上午,由欧阳亦聃教授带来的讲座《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绿色杂交水稻》开启培训班正式上课。随后10天期间,陈浩、董发明、蒋海潮、劳拉·巴特利(Laura Bartley)、李艳华、李一博、苏超、王旭彤、吴昌银、肖景华、熊海燕、张建伟、赵毓、周菲等十多位教师围绕作物优质高产营养、抗病虫抗逆境、基础生物学、多组学技术及工具等理论和应用主题展开授课。
培训班掠影(通讯员 张文慧 官恩来 丁悦 陈盈 童家州 夏丹丹 张晓兵 张建伟 摄)
除课堂理论讲座外,培训班还安排了校史馆参观等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实验田、温室和表型平台等校内外试验基地的实践活动。11月16日,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武汉城市文化游览,参观了东湖磨山风景区和黄鹤楼等地标,并在长江夜游中感受了武汉夜景。
11月22日上午,培训班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圆满结束。闭幕式由张建伟教授主持,华中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和希顺和实验室主任熊立仲教授为乌兹别克斯坦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乌方学员代表巴赫提约尔·卡兰达罗夫(Bakhtiyor Kalandarov)发言,对授课教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表示其通过培训班拓宽了学术视野,掌握了新技术和新方法。乌兹别克斯坦水稻研究所科研主管艾尔加舍夫·穆罕默德琼(Ergashev Mukhammadjon)高度评价了此次培训班的组织工作和课程设置,表示培训班为乌兹别克斯坦青年科学家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为双方未来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他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中乌两国在教育、科研和农业生产方面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乌水稻研究所科研主管发表讲话(通讯员 赵闻 摄)
熊海燕博士代表授课教师团队发言,勉励学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科研工作中,推动农业发展。熊立仲教授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期待学员们通过此次培训班将所学所思应用到本国的农业生产和科研中;二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乌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本次培训班的专题讲座、田野考察与文化交流,学员们对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师的专业指导以及中方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在教育和农业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据了解,该培训班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创新”重点专项(2022YFE0125600)部分资助。
审核人 张建伟 张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