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在办公
南湖网讯(通讯员殷超)为了把自己的办公室让给实验室刚来的博士后,何进如今与研究生挤在格子间。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整理办公室,穿着格子衬衫的他神采奕奕,戴着眼镜,文人气质浓郁,一笑就露出的虎牙为他增添了几分孩童般的稚气。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1985年,何进凭借突出的成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开始了丰富的大学生活。从小爱捉鱼、爬树、玩泥巴的“熊孩子”,进入大学也不闲着。空闲时,他总会叫上几个好哥们一起打篮球,一打就是两个多小时;不论寒暑,他都坚持洗冷水澡以锻炼意志力……想起那段年少时光,何进笑言:“那时似乎把一辈子的运动量都用完了,所以现在都不爱动了。”
当时受班里同学的影响,何进还看了许多哲学类的书籍,其中他最欣赏叔本华的思想。“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句话在他迷茫的时候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让他拥有了坚守孤独的信心。20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了学习日语的热潮,时髦的何进也不落人后,丢掉了优势的英语,啃起了日语。谈到这段“二外”学习经历,何进说:“学习语言没有捷径。不过,背文章真的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章背下来,单词、语法就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
本科毕业后,基于当时的政策规定,何进进入武汉某化工公司工作。两年后拥有工作经验的何进参加研究生考试,以第一的成绩考回母校攻读硕士学位。由于本科期间专攻日语,何进未报考需要考英语的本科专业,而是转考外语可以选择日语的食品科学专业,师从张声华教授。在张教授的“铁拳”教导下,何进焚膏继晷,刻苦读书。他在攻读硕士学位三年期间里,共发表七篇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中国药学杂志》的文章更是获评“年度优秀论文”。1994年硕士毕业后,何进留校任教。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1999年,何进攻读本校微生物学专业的在职博士,师从喻子牛教授,从此与苏云金芽孢杆菌结缘。因为当时何进已是生科院的讲师,有比较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喻老师给予他充分的自主权,只指导科研的大方向,不干涉何进具体的科研进程。
边教书边读博,何进自然要付出更多的辛劳。暑假基本不回家,甚至在赶博士毕业论文的时期,他放弃了寒假,与实验室的学生一起不分昼夜地做实验。按理说,设置好学院斥巨资采购的发酵仪器,何进可以直接离开,只需等待实验结果。但他为了能及时纠错而加快实验进展,坚持守在仪器旁,隔一小时查看一次,一旦感觉实验无趋势就立即从头再来。谈起那段“苦时光”,何进笑言:“只有那时才能看到张启发院士、陈焕春院士,他们寒假也不回家。有勤于科研的院士为我们做榜样,我们也都干劲十足。”
所幸天道酬勤,何进最终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发表了两篇文章,为自己的博士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何进还对郑用琏教授所教的分子生物学课程记忆犹新。“当时的课除了正式上课的学生,还有很多在职读博的老师,外校赶来蹭课的学生。教室过道里,甚至教室后面的空间都站满了蹭课的人,有时候教室外面也全是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敦促我更加努力的学习。”本可以三年毕业的何进为了博士研究能完成得更系统而选择在第四年进行答辩。由于出彩的研究成果,他的博士论文获评“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毕业后,应自身责任感的指引,何进耗费整整两年的时间,大力推动了微生物农药国家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及农业部微生物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的成功建立。
2006年,何进获得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微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后的机会。这段留学经历对何进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开阔了他的研究视野,为后来的研究铺垫了道路,更培养了他提出“学术好问题”的能力。不论是每周三次的例会(一为邀请全球微生物学专家做报告的高水平学术报告会,一为微生物学系博士生陈述年度工作,一为实验室组会),还是跨系的专家讲座,都让他受益匪浅。在伊利诺伊大学,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周围纯粹的科研氛围,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做实验。就连科学界大牛、生物三界分类系统的提出者Carl Woose,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依然和年轻人一样醉心于科研,学术报告会绝少不了他的身影。
由于留学的时间有限,何进几乎夜以继日地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全年无休,以至于他的导师——系主任John Cronan——误会他出于经济困难的原因才如此拼命而给他发放加班费。正是在那时,何进还养成了一小习惯——每天早起洗个热水澡,这也是他多年来即使工作再繁重也能保持充沛精力,每天神采奕奕的小秘诀。
学成归来,何进自觉身负重任,立志为学院的科研建设添砖加瓦,加倍努力地投身科研,对芽孢杆菌的研究逐渐向高层次高水平推进,最近又开始了分枝杆菌的研究及合成生物学的工作。他就像猎人一样,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对微生物展开了猎奇,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同时,他也全力支持本科生与研究生积极开拓创新,成功促成30多位学生出国深造,每年的11月份,何进基本上都是在为申请出国的学生们填写推荐材料。
“进无止境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追求卓越,进无止境”是何进的座右铭,也是他给实验室定下的“家训”。“追求卓越”是武汉的城市精神,“进无止境”是福特的广告语。这两个短语完美地表达了他对科研之路、人生之路的认识与要求,也是他对学生们的期待。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传承下,何进实验室的研究生们不断突破自己,屡创佳绩。
提及管理研究生的方法,何进表示自己是“严爱”结合。“严”传承于他的硕士导师张声华教授,主要体现在对研究生的时间管理,要求他们课余时间都在实验室。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每天均超过十二小时地工作,午餐与晚餐都在学校食堂解决;还有每周定期举行三小时的例会,要求学生分享这一周的研究进展或文献阅读收获。在“爱”方面,何进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人兴趣,并据此与他们商定研究方向,充分支持个人发展,因为他坚信科研之路只有源自兴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何进极其重视团队建设,提出“科研形成团队”的想法,鼓励师门内的互帮互助,倡导“师兄带师妹、师姐带师弟”的互助模式。他自己更是对每位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初,刚任教的何进注意到一位学生经济拮据,每天的餐费不超过十元,但又自尊心极强,从不诉苦。了解他的实际情况后,何进就暗自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不仅自掏腰包,利用自己不多的工资补贴那位学生,还想方设法地为他增加工作机会,以便增发劳务费。在何进的呵护下,那位同学顺利读完研究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侠骨柔情”,何进的学生们即使散落在各地,还是挂念着如师如父的导师。今年元旦,在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舒梦漂洋过海地寄来明信片,用鸿雁传书的传统方式表达自己对恩师的祝福与感激。
“我的拥有都在我身边”
面对繁重的科研工作,何进有自己丰富的减压方式。最近一段时间,他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我看过一部关于明朝首辅张居正的电视剧,这让我对张居正以及明朝产生了很强烈的好奇心。张居正是位能臣,但品格有待思量,他悲惨的身后事并不是无因之果。”他觉得史书太严肃了,而看这部历史小说能带给他轻松的感觉。“此外,我也想学习作者当年明月风趣的谈吐,给学生们增加些欢乐。”
前段时间,何进也一直关注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的进程,因为围棋一直是他的心头爱。上大学时他经常下围棋,追着看中日围棋擂台赛。但现在因为没时间了,下得少了,“有时一局得费三四个小时,要是碰上好胜的对手,赢了想走都走不了。20世纪90年代刚上班的时候经常和同事下通宵,如今上了年纪,没那么好的精力了。”如今,他看棋的次数比较多,换种身份参与围棋,似乎有了不一样的心境——更加冷静、更加客观。
何进年轻时很爱运动,特别是长跑,从大学开始参加冬季越野跑及校运会5000米或10000米项目,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到研究生阶段。但现在沉浸于科研中的何进空闲时间有限,只能在饭后逛一逛校园。不过,他依然能在华农的“一草一木、一人一路”中体会知足。
“名声如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
接受采访前,何进刚完成《微生物学》课件的制作,这是本学期他负责的一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原有配套的课件,但何进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身体力行,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挤出时间,又更新与补充了丰富的内容及精美图片。“本来以为凌晨两点就能做完,没想到一直做到了六点。”虽然颇费时间、心力,但何进毫不藏私地将自己完善的课件分享给讲授《微生物学》课程的老师们;想方设法获取的全美最流行的新版英文教材电子版,何进也是第一时间与同事们共享;本学期他还积极与图书馆沟通,让图书馆及时订购了三套全球最受欢迎的最新版微生物学教材,以便师生查阅。近日,何进代表生科院接待了清华大学的陈国强教授,相谈甚欢之余,他也分享了许多珍贵的学科最新资料予以陈教授。
何进的自我评价有三言:“自觉众生平等,使人如沐春风,说实话做实事。”他觉得在科学的世界里,没有先后之说,唯真理最具说服力。他对前来请教的学生一视同仁,凝神谛听他们的困惑,并耐心解答;对专业权威也平常心对待,毕竟名声源于过去的成就,未来属于每位有志之士。在科研之路上,他坚信“天道酬勤”,始终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纵观历史,何进唯一敬佩明朝名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能力强、人品正。即使是现代,同时拥有这两点的人也不多。张居正也是功勋卓越的名臣,但我无法佩服。”何进骨子里的文人傲气可见一斑。
何进也有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十年后,我应该和现在差不多吧,没退休之前生活肯定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一定是以科研为主;再干十多年,等退休后,我想进入企业做产品,最好做成一个产业,能给学院设立一个企业奖学金。”
叔本华说:“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添加注释。”对于何进而言,他的研究阶段始于应用开发,后来逐步过渡到基础研究,如今又慢慢回到应用研究,仿佛在为他的人生文章加添注释,为二十年后的梦想奠基。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自己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这正是对何进人生的完美诠释,他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对微生物的孜孜探索,义无反顾。
【人物简介】何进,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198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于华中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底获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湖北省第六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6年—200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微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后。系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国际杂志《Current Bioinformatics》及国内刊物《氨基酸与生物资源》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973、863等项目多项。何进教授从事芽孢杆菌及分枝杆菌的代谢调控与代谢网络、细菌核苷类第二信使分子及非编码RNA的功能等研究,并取得多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Mol CellProteomics、Mol Microbiol、Water Res、J Proteome Res、Bioconjugate Chem、J Chromatogr A、Bioresource Technol、J Bacteriol、Front Microbiol、Sci Rep等杂志上发表责任作者SCI论文31篇,其中在IF大于5的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
审核人:李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