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校医院医护团队:坚守在构筑校园健康免疫屏障的第一线

DSC_6566

接种前准备(记者 徐行 摄)

DSC_6587

登记信息时的忙碌景象(记者 徐行 摄)

DSC_6625

严格规范流程,接种前信息再确认后开始接种(记者 徐行 摄)

学生接受新冠疫苗接种(学通社记者 李思祺 摄)

一名同学正在接种疫苗(学通社记者 李思祺 摄)

DSC_6614

排队等待接种的同学(记者 徐行 摄)

随着新冠灭活疫苗的研制与上市,为响应国家免疫计划的号召,学校按照武汉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在校医院内设立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为我校教职工教师和大学生接种新冠疫苗。

3月8日,灭活疫苗正式抵达我校。3月12日,我校约6000名教职工及居民开始在校医院接种。3月18日,校内首批预约的近1800名学生接种了新冠疫苗。截至3月24日,我校已为17141位教职工及学生接种。在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构筑校园健康免疫屏障的背后,是学校医院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坚守与奉献拉响的一场疫苗接种战。

安装调试系统 与星光共舞

任务就是命令。接到高校接种疫苗通知的第一时间,学校就组织各学院、各单位进行了前期的疫苗接种报名工作。校医院党总支副书记赵小剑负责对外协调联系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和各单位,他早早开始规划设置每日的接种人数和时间安排,研究如何尽量减少排队时间,确保接种能力满负荷运行,来为接种工作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经过最终的统计,我校教职工及居民接种数达近6000人,学生的预计接种数更是高达2万余人,如此庞大的数目,给了校医院更大的压力,硬件设备不全,软件设施不稳定,这一件件的难题都需要不断地克服和解决。没有电脑,便立刻向学校申请,和财务与资产管理部门协调,向公共管理学院借来了六台电脑以供接种登记;签核系统不稳定、数据无法实时到疾控中心,负责信息管理的医保办主任李强老师就马不停蹄地运电脑、装网线、布环境,争取在测试上线前将前期工作做到极致。

临危受命,让原本可以按时回家的医务工作者们不得不选择加班,披星戴月。本来已经将所有程序下载调试完毕,可谁知电脑中内含还原卡,所有电脑应用悉数“清零”,这无疑使得前一天的忙碌功亏一篑,大家都慌了。赵小剑回忆道:“看到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的时候,大家都很着急,但是每个人都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心里就一个想法,再努把劲儿,尽快建立疫情‘防火墙’。”在相互的鼓励下,由李强老师牵头,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拆卸了还原卡,并将电脑格式化,重新下载了所有的应用程序,调试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凌晨的2点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回忆起那晚的情景,李强老师感慨万千,“信息系统这个责任,我们责无旁贷,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就像军令状一样,我们必须搞好,而且必须当晚搞好。”

优化接种流程,“绝不允许出任何问题”

公共卫生科是常规的疫苗接种处,该科室位于住院部三楼,正所谓“曲径通幽”,想要近三万名接种者通过“幽径”抵达接种,必然会导致拥堵,效率低下等问题,具体负责接种工作落实的张伟医生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即与校医院领导班子商量,将接种的环境部署在了师生们熟悉的体检中心。

志愿者指引接种市民(学通社记者 李思祺 摄)

志愿者为接种疫苗的师生热情服务(学通社记者 李思祺 摄)

人少的时候,医护人员会坐在学生志愿者的旁边帮同学们指导接种疫苗(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人少时,医生坐在学生志愿者旁指导接种疫苗(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除此以外,为了优化接种流程,提高接种效率,确保接种安全,疫苗接种小组经共同商议,决定采取 “两人一小组,三个接种点协调配合”和“等候—咨询—登记—接种—留观—离场”的闭环管理机制,外加尽职尽责维护秩序、指导查验扫码情况的建安部的保卫人员,全面确保整个疫苗接种流程及防疫工作安全有序。

然而突击任务面前,纵使做好万般策划,也总有一些可以完善的微小细节。“每晚接种结束后,我们都会总结一天的情况,有的医护反映反复告知基本信息既耗时又耗力,可以在电脑前增加部分提示标语,经过商讨,我们一致认为这个方法切实可行,后来效率果然提高了。”张伟医生说到。

为了保证疫苗的及时供应,张伟医生都是小跑着运输疫苗(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为保证疫苗及时供应,张伟医生都是小跑运送疫苗(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疫苗的取用都有专门的记录簿记录,而检查记录簿也是张伟医生每天的工作之一(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检查接种记录簿是张伟医生每天的工作之一(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自从下达了疫苗接种的任务,张伟医生承担起了冰箱的实时监控工作,他需要每天多次查看温度是否正常。“新冠紧急研讨群”“洪山区紧急接种联络群”“全程追溯试点群”……张伟医生的手机里也多了很多群,实时的关注、回复群里的消息是他每天的必备操作。张伟的女儿和龚晓雪医生的儿子都在华农附小上学,孩子放学的时候往往正值接种高峰,没办法接他们,他们只能委托同事接送。曾丽莎护士的女儿生病了在医院打点滴,但她的岗位是一楼大厅的信息登记,和女儿间隔100米的曾丽莎甚至都没法抽身去照顾她的女儿。“我们需要在接种结束后将疫苗入库出库等数据整理上传,有时候晚了,孩子已经在办公室里睡着了。”聊着自己和同事们懂事的孩子,张伟一度哽咽。

同样负责上传数据的公卫部钟辉护士也已连续两周持续作战,没有周末,很少午休。

接种新冠疫苗,“习惯了,不感觉辛苦”

早晨七点三十分,负责疫苗接种工作的护士汪艳已经按要求到岗,她要和她的同事们在八点前完成连接网络、操作电脑、核对入库数据等准备工作,以确保疫苗接种的有序进行。

QQ图片20210326151828

校医院院长童庆伟“接力”登记接种师生信息(通讯员 欧金荣 摄)

用餐期间,赵小剑书记与同事仍在讨论疫苗接种情况(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用餐期间,赵小剑与侯东彬讨论疫苗接种情况(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刚开始接种的几天,前来校医院排队的学生数量很多,医院不得不抽调出一批其它科室的医护来协助接种。没有任何推脱,没有任何抱怨,医护人员们说上就上。人手不足,除了赵小剑,校医院院长童庆伟、副院长侯东彬都是亲自“上阵”,联系疫苗运输,做好信息登记,详细询问师生们的身体状况,默默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接种战”。

一名医护人员因工作长期注视电脑用滴眼药水来缓解眼部疲劳(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一名医护人员滴眼药水来缓解疲劳(学通社记者 蔡雯雯 摄)

负责询问基本信息和登记的一楼医护人员,由于不停地讲话使他们喉咙几乎沙哑,长期注视电脑眼部疲劳,眼药水便成了他们随身必备之物;三楼的医护人则反复地核单、核苗、接种,她们手上都磨出的茧。“手破了就没法继续做事了”,为了可以更快掰安瓿药瓶,她们的手上几乎都贴满了起缓冲保护作用的医用敷贴。为了保障接种工作万无一失,三楼还临时设置了抢救室,呼吸机、除颤仪、吸痰器、心电图机等抢救设备,并由经验丰富的田丽医生承担医疗保障任务,医院还积极与上级医院沟通,安排了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并现场配备了120急救车。

DSC_6647

热气腾腾的“爱心粥”(记者 徐行 摄)

疫苗接种一线以外,每天中午,西苑食堂里总有几个忙碌的身影。为了最大程度上照顾医护人员们的饮食,西苑食堂经理杨帆和师傅们总变着花样地提供营养均衡的工作餐,并准时配送。连续接种几天的护士董彦雯因胃病发作,吃不下盒饭,随口说了一句“欧主任,请问食堂方不方便提供一点稀饭呀”。一句请求,校医院办公室主任欧金荣便放在了心上,很快食堂送来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粥。看到医护人员持续奋战,心疼她们的侯东彬和李强也从家中带来锅具,从此负责后勤的欧金荣和李伟又多了一门绝门手艺:熬制杂粮粥。黑米、薏米、红豆,从早晨七点慢炖至午时,香糯可口,正符合医护人员们的口味。五楼的小会议室,白衣天使们谈笑风生、相互调侃,津津有味地吃着工作餐,累并快乐着。

短暂的午休过后,又是下午近6个小时的鏖战。等候、询问、登记、接种、留观、离场,每个环节都有医护人员的身影……

“我这边三百支疫苗已经打完了,同学可以去那边三号接种室。” 护士汪艳坐在椅子上,向前来打疫苗的学生耐心解释道。下午五点半,她仍不停地向接种者核对有无病史,不断地拆盒子、送疫苗,此时的她,已精疲力尽。

晚上八时许,一楼的登记工作已告一段落,最后一批接种疫苗的同学也进入了留观状态,此时的接种室里却仍是一片狼藉,灭活疫苗的外包装、西林瓶瓶盖散落了一地,身怀六甲却仍坚守岗位的黄青护士、蔡迪医生,疲倦中坚持袁娟护士,说笑着从接种的一方小天地中跨出,伸个懒腰,做着最后的整理、收拾和消杀工作。

一天接着一天,一夜接着一夜,疫苗接种的第一针也在校医院医护人员的坚守中逐渐接近了尾声,而28天后,这样感人的一幕还将再次上演……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武彬 审核人 赵小剑)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