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刚刚结束“脱贫摘帽退出评估”工作的钟涨宝教授便匆匆赶往河南省农村,开启新一轮的调研工作。他走村串巷,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里,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提问题、问意见、找症结,再结合调研撰写报告、反映民情……这是钟涨宝老师35年来工作真实的写照。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农民”
洪湖市洪林村是全国文明村。洪林村老支书叶昌保清晰地记得,早在30年前,每年暑假,华中农大都会有两位教师带学生到村里调研,其中一位便是钟涨宝老师。
叶书记回忆说:“那时候,村里没有招待所,只好在村部办公室铺上稻草和床单,让师生们席地而眠,跳蚤、虱子常常咬得大家满身是包。然而,华农师生却毫无怨言。”30余年来,钟老师坚持每年深入基层调研,这一习惯至今未变。钟老师的学生们经常打趣说,那台陪伴钟老师十几年的汽车,可能在乡下喝的汽油比大家喝的水还多。
钟老师带着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吴子强 供图)
钟涨宝老师在农户家中调研(黄晓霞 供图)
基层调研是个吃苦的活儿。2010年8月,钟老师带领学生去寻乌调研,从武汉到寻乌没有直达车,需要先乘坐近10个小时的火车到赣州。他和学生到达赣州站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会前,当地同志建议推迟会议,以便师生们稍作休整,却被钟老师婉拒。2012年暑假,钟老师带领学生再赴寻乌调查,由于过度疲劳,他出现了胸闷等不适症状。学生劝他提前返汉休息,他再次婉拒,强忍不适坚持与学生一起完成调研任务。
在农户家调研时,吃饭被苍蝇绕、上厕所被蚊子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遇上赶时间的时候,一日三餐吃的都是泡面,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儿。
在钟老师看来,“没有吃苦的精神,不真正深入农村调查,又怎么能做好农村社会学研究呢?”在钟老师发表的论文里,大部分成果都带有鲜明的实证研究印记。“湖北、浙江等地的农户问卷调查”“基于五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基于对中国5省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以湖北省襄阳市312户农户为例”“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的调查”“湖北省汉川县沉湖镇段夹村个案分析”,此类研究比比皆是。
钟老师时常对团队老师与学生说:“最好的社会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农民,了解农村问题所在。”
“农业社会学工作者要潜心为农做学问”
经过大量实地和文献调研,钟老师越来越意识到,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农村。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可能了解中国。
作为农村社会学工作者,钟老师立志向老一辈社会学家学习,学以致用,潜心为农做学问。
钟老师调研毛绒玩具加工厂(吴子强 供图)
秉承“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用科学成果服务农村发展”的学术理念,30余年来,钟老师聚焦农村社会研究与农村社会服务这一重点,带领团队深入调研,了解民意,并多次向上级部门提出政策咨询建议。
2006年,钟老师参与提交的《湖北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得到时任湖北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的重要批示,他在批示中指出:“这个研究报告下了功夫,所提对策意见很好。建议以适当形式印发各地、各部门参阅”。2008-2009年,钟老师带领研究团队分别协助湖北省来凤县和鹤峰县制定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获得地方政府的首肯。2010年,钟老师等撰写的“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系列论文提出的“在土地流转中以土地换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在学术界和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产生较大影响,为我国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相关建议被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农业厅等部门采纳……
不止于此,在钟老师看来,帮扶弱势、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012年,钟老师开创“融智”扶贫之先河,在他的促成下,我校文法学院在王家河建立了华中地区第一个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王家河阳光社会工作服务站,通过教授联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联户,配合各村原有的扶贫工作队,运用科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引入社会力量与资源,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帮扶、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自信等工作。2012年至今,活跃在王家河的“红马甲”社工志愿者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了民政部等相关部委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的“建国六十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研究”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调查研究”被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专(译)著10余部,发表CSSCI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科研成果获省、市等各级奖励12项。他主讲的“农村社会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组建的“农村社会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教学团队,相关教学成果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钟老师说:“作为老师,不仅要关爱学生,更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发展自己、挑战自己、建设自己’的道路。”
学生们说:“做钟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
2008年,学生聂建亮的父母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整个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他不好意思向钟老师求援,但钟老师却细心地观察到了他异常的神情。深入了解之后,钟老师悄悄地拿出10000元塞给了聂建亮,并鼓励他安心学习。
在钟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聂建亮不仅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位,还打算继续深造。2011年大年三十,聂建亮没有回家过年,而是留在学校复习。得知情况后,钟涨宝立马邀请他去家中吃年夜饭。聂建亮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顿年夜饭,那是我和钟老师还有师娘一起度过的。”钟老师的关爱给了聂建亮更大的动力,后来,他顺利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还进入了一所知名高校工作。
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博士黄雅回忆说:“还记得一个夏天的中午,我正准备去吃午饭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正在为出门吃饭发愁的时候,钟老师给我发消息说,外面雨太大了,他开车带我去吃饭。当时,那种温暖的感觉,就像小时候放学遇上雨天被爸爸接回家一样幸福。”
钟老师和学生们在田间调研时合影(黄雅 供图)
在同学们眼中,钟老师就像一棵大树,深耕于农村社会学这片大地上,给每一个学生最强有力的支撑和支持。他会“火眼金睛”地揪出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小毛病,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大家定制发展规划。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交流,他还经常自掏腰包,资助学生们去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访学交流。
2019级社会学研究生陈烁文回忆说:“钟老师带我们到基层调研时总会要求大家,无论多晚回到卧榻之处,都要将一天中的收获和思考整理好发给他,他也会第一时间给大家反馈。有一次,我把整理完的报告发到老师邮箱时,已将近晚上10:00。第二天一大早醒来时,就已收到钟老师凌晨发给我的反馈,文档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老师红色的批注。”
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陈烁文说:“钟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时刻在用言传身教引导大家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
(记者:匡敏 审核 :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