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两优一先”故事汇】“最美”的爱,献给学生!

她,12年坚守育人第一线,用“青春党建”为青年学子培根铸魂;她,坚持12载守正创新,用跨界融合激活网络育人“能量池”;她,用1646封书信与学子们“一对一”深度沟通,以女性充满诗意的爱诠释师者仁心。

她就是全国“最美辅导员”、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祝鑫。

微信图片_20210112112545

祝鑫在”最美高校辅导员“发布仪式现场

“以青春力量,让党建正青春”

“19岁的毛泽东,曾在省立湖南图书馆自修半年。就是在这里他生平第一次看到了一张世界地图。当时他非常好奇,凑上去就找他的家乡韶山在哪。但他没有找到,因为在当时条件下绘制的世界地图上,怎么可能会标注韶山这样的小村庄呢……”

2021年3月18日,正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之际,一段3分钟的短视频在全国高校师生的朋友圈中广为流传。

这段名为《毛泽东:一张地图立志向》的视频,是祝鑫牵头发起的庆祝建党百年特别节目《榜样,你好!》的第一期。此后,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名思政教师,以每日一讲的方式,相继推出《周恩来:少小离家终未还》《刘少奇:奉天脱险励后人》《朱德:最是无华见英雄》《邓小平:一件夹克绘蓝图》等一系列党史人物故事短视频,通过思政骨干的深情讲述,让当代学子切身体会到了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

制作这一节目想法要追溯到2020年下半年。祝鑫回忆说:“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对思政工作者而言,这是发挥党史育人作用、弘扬革命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重要契机。”

为了高质量地制作好这一特别节目,祝鑫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跨地域聚合全国思政力量,以接力讲述党史人物故事的方式,共同汇聚起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强大合力。

2020年底,祝鑫联合四位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联合组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室。经过近半年的调研、考察、论证,5位发起人在党史专家的指导下,精心挑选了一百余名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做出突出历史贡献的开国元勋、革命先烈和模范人物,并面向全国召集了100位一线思政教师参与录制。

深夜,祝鑫带着孩子在录制《榜样,你好》视频

深夜,祝鑫带着孩子在录制《榜样,你好》视频

《榜样,你好!》系列视频通过媒体发布后,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在高校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在天安门广场拍摄

祝鑫和五位发起人在天安门广场录制《榜样,你好》视频

2021年6月28日,《榜样,你好!》特别节目以五位发起人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讲好育人故事圆满收官。当得知100期视频被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政网等60余家新媒体平台全程转载,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500多万次时,祝鑫深切地感叹:“传承红色基因,需要贴近青年特点,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融入青春元素,让党建正青春。”

《榜样,你好!》特别节目只是祝鑫以党建引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一个缩影。十几年来,以“辅导员+”特色党建工作模式推动思政队伍与校内外育人力量融合,一直是祝鑫不懈的探索。

近年来,她还聚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干部、思政课教师力量,参与实施“党员导航”计划,策划推进“牵手行动”“锋哥有约”“与理同行”等育人平台特别活动,开设“T-S直通车”师生面对面交流平台,加强师生融学融乐融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党建与学生思政无缝对接,推动了教师育人与学生成才的融合发展。

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其所在学院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巾帼文明岗”、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示范团队项目”(全省七个)等荣誉。

“让同学们受益是我的动力之源”

许多年前,一次和学生谈话的经历,让祝鑫至今无法忘怀——

一天,一位成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兴致冲冲地跑过来向她报喜,当祝鑫问他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时,他的回答让祝鑫大吃一惊:“我要尽快学会打游戏,以前他们玩都不带我,说我只会学习,一直感觉融不进去,寝室关系挺寡淡的。”

学生的这番话,让祝鑫瞬间联想到几位学习认真的同学反倒被班上很多同学瞧不起的案例,她暗自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习认真的人反而被同学们疏离?被贴上“学霸”标签反而成了件可耻的事情?

经过大量调研后,一个周末的夜晚,祝鑫提笔写下了《“学霸”并不可耻》的博文。3000余字的文章里,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的本质,也指出了大学生产生这些迷茫与混沌的原因所在。博文发出后,引发了师生们的纷纷转发、点赞。

这篇博文只是近30万字的《鑫曰心语:当80后辅导员遇到90后大学生》中的一篇,其诞生的过程,亦是祝鑫坚持网络育人的真实写照。

微信图片_20210111173018

祝鑫和同学们一起在食堂吃饭、谈心

从2009年10月11日第一篇辅导员周记起,祝鑫用持续不断的创新伴随着学生们成长的每一个足迹。12年来,她积极建设网络思政工作室——“祝鑫工作室”,推动网上网下跨界融合,用500余篇近100万字的网文,回应青春诉求,塑造学生心灵。她顺应新媒体传播趋势,推送2600余篇视频漫画网络作品,与10万余名师生同频共振,阅读量超1600万。

微信图片_20210111172919

祝鑫和工作室成员一起策划选题

近年来,工作室建设成效凸显,不仅30余项作品获评表彰,还吸引了80多所兄弟高校前来参观学习。2019年,祝鑫因此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

“每当看到同学们受益之后的感动、强烈共鸣之后的默契时,我总是能感受到内心深处那种深深的满足感和因此所迸发出的新的力量,让人永远带着那么一股劲儿,带着同学们往前奔。”祝鑫说。

“精准‘画像’才能精准‘滴灌’”

翻开祝鑫的工作笔记,时光回溯到2009年9月:“学生从来都不是教务系统里那一个个简单的名字,也从来都不是统计各项数据时那一串串干瘪的数字,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唯有对每个学生精准‘画像’,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实现精准‘滴灌’。”那年,24岁的祝鑫刚刚成为一名辅导员,遒劲有力的字迹背后,是她渴望做好一名辅导员的赤子之心。

也正是这段话,成为了她多年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

在祝鑫的办公桌上,总会摆放着一本写有学生详细情况的信息册,每个同学的信息卡上,都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同学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发展规划、家庭状况等信息。

“这些信息大多是通过和同学们谈心、走访寝室、参加学生活动时了解的。”祝鑫说,“‘精准画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也没什么诀窍,就是积累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111172833

祝鑫深入寝室和同学们谈心

2011年寒假,当大多数人都在休假中时,祝鑫却在实践一个十分艰巨的想法:为340名学生各写一封信。

21天,她向很多人了解情况,最终形成了20余万字的书信,信中针对每个人的综合表现给出了客观评价与成长建议。当一封封信送达每个学生手中时,学生宿舍里顿时“炸开了锅”。

2012年,为了给每个学生构建一个温暖向上的成长幸福圈,她和家长、老师一起为学生写下了1600封“情”书,为新生量身规划“奋斗书”,给考研学生送去“梦想书”,为每个就业学生组建“抱抱团”,相互帮扶抱团公转。2020年,疫情遇上“最难就业季”,为了鼓励学生,她在开会的间隙提起笔,用文字为同学们加油打气……每一届学生,她都以不同的书信形式对学生表达关爱和引导。

近年来,“00”后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祝鑫敏锐地觉察到,利用大数据“精准画像”的时代已经到来。

2020年初,在武汉市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77天里,祝鑫一刻也没闲着,通过多方联络,她深入调查了万余名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并结合多年来的研究分析,作为重要部分纳入到教育要情《关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画像的报告》中,呈递中央领导同志。这一消息也激励着她围绕大学生的群体画像相关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1年8月,她所申报的《“00后”大学生的群体画像与引导策略研究》课题,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进行立项资助,她说:“面向未来,辅导员要用更专业、更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去做工作。”

“别怕,我和你们在一起”

2012年3月19日,夜。

祝鑫的寝室里,依然亮着灯。

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是我,盼盼!”开门时,眼前的学生马盼盼早已泣不成声。

原来,家中本就一贫如洗的马盼盼,家中突然传来噩耗——父亲不幸遭遇车祸住院了,情况非常严重,家里仅有的积蓄和从亲戚那里借来的钱早已花光,肇事司机逃逸,救治大笔费用完全没有着落……

祝鑫知道,这个噩耗对眼前这个学费靠贷款、生活费靠打零工挣来的姑娘来说意味着什么。“盼盼别怕,我们和你在一起!”祝鑫安抚好学生,当即将工资卡里的几千元钱转给了她。

第二天一大早,祝鑫便在QQ空间里发布了一份募捐倡议书。为了尽最大努力帮助马盼盼,祝鑫还带着同学们敲开了1000多间学生寝室,回收了1万多只塑料瓶、两大箱旧书和几大麻袋废纸。

在她的带动下,理学院师生们迅速发起了爱心总动员。10元、20元、50元、100元……一笔笔善款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成一片爱心。

2012年3月30日上午,当马盼盼收到同学们汇来的27806.3元钱时,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毕业这么多年,这些温暖画面依然会时常浮现在脑海中,能够遇到鑫姐,是我这辈子的荣幸。”时隔九年,再谈起当年的那些事,马盼盼依旧很激动。

马盼盼的话,也道出了许多同学共同的心声。

每逢佳节,2017届毕业生裴迎宾总会为祝鑫发来短信。他还记得,2014年寒假,因为家境贫寒,选择留校勤工俭学的他,被祝鑫热情地接到家中团年。裴迎宾说:“永远也忘不了那顿年夜饭,虽然离家千里,但鑫姐让我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2018年6月,祝鑫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消息传来,2013届毕业生向奎荣第一时间转发了这条消息,他在朋友圈认真写下“她是我大学里的依靠”,他说:“人生中最失意的日子里,是鑫姐陪我走过的。”

面对一届又一届学子和千头万绪的工作,祝鑫告诉自己,未来已来,以不变应万变,仁爱是原点。

“从远处射来一束光,无论在光的射程中遇到多少障碍物,无论空气中有多少颗粒要折射分散这束光的强度,只要光源不灭,这束光就总能驱散一处黑暗。老师的仁爱之心就如同这光源,只要有爱,我们就能向外发出一束束光,照亮当下和远方。”深夜,祝鑫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记者 匡敏 供图 祝鑫 审核人 涂俊才)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