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学校首期人才研修班在襄阳举办,研修班聚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主题,搭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平台。南湖新闻网特邀不同学科领域青年教师代表,结合研修所得与育人实践,畅谈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思考,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更多智慧和力量。本期推送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园艺林学学院教授柴利军的思考。
7月19日至21日,学校在襄阳举办了首期人才研修班。作为柑橘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学者,学习后深受鼓舞。通过系统学习院士专家们的专题报告,我对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锚定国家战略,明晰科研方向
在研修班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柑橘种质资源研究必须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柑橘产业面临品种同质化、病虫害威胁等一系列挑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在保障种业安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科研价值。
首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柑橘基因组学、重要性状形成机制等基础研究,力争在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其次,要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攻克抗病育种等技术难题。第三,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种业振兴行动,建立自主可控的种质资源库,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基因编辑等"卡脖子"技术。最后,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选育功能性柑橘新品种,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新需求。
创新科研范式,推动融合发展
陈焕春院士关于产教融合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传统的研究模式往往局限于实验室,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产业需求-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产业技术需求直接转化为科研课题。通过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育种的交叉融合,发展智慧育种新方法,提升研究效率和精准度。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育种决策,可以大幅缩短育种周期,提高品种选育的成功率。
此外,我们还要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攻关模式,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推广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培育"顶天立地"的研究成果,真正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强化战略思维,提升系统能力
邓秀新院士关于战略思维的论述告诉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要培养宏观战略眼光,提升系统谋划能力。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研发规划。既要解决当前产业急需的技术难题,又要布局未来竞争制高点。例如,在柑橘抗病育种方面,既要选育适合当前主栽区的品种,也要前瞻性研究应对潜在病害威胁的新技术,超前性布局打破柑橘属间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瓶颈,创制突破性重大新种质。其次,要善于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与国际顶尖团队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和效率。
团队建设同样至关重要。我们要培育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中青年骨干为支撑、多学科背景融合的创新团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不同领域发挥专长,形成合力。
践行使命担当,培育创新人才
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着科研攻关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使命。我们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知农爱农的新型科研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推行"产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制,将种业企业的技术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改革方面,要创设"智慧农业"等前沿课程,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构建"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产业一线,了解实际需求,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未来,我们将重点培养一批既懂科研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为柑橘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次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高校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未来,我将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在柑橘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技术创新、种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我国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种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作者系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园艺林学学院教授 柴利军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