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时评
首页 / 狮山时评 / 正文
自觉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编者按】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学校首期人才研修班在襄阳举办,研修班聚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主题,搭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平台。南湖新闻网特邀不同学科领域青年教师代表,结合研修所得与育人实践,畅谈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思考,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更多智慧和力量。本期推送园艺林学学院教授丁寄花的思考。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体系的历史性跨越。作为2000级生命科学专业的华农学子,我亲历了学校以生命科学为引领,带动农学、畜牧兽医等学科协同发展的辉煌历程。如今面对人工智能重构全球创新生态的新浪潮,作为青年教师,我深感唯有主动拥抱变革、突破舒适区,才能在时代洪流中自觉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形势下,林学转型已从“发展选项”升级为“生存必需”。当前,遥感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正在重塑林业研究的范式。林学学科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人工智能+林学”的交叉创新体系。学校在智慧农业领域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应重点加强《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等课程建设,推动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将无人机航测、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华农校训精神,依托襄阳、神农架等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算法研发+野外验证”的复合能力。

AI技术正在加速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导师主导型”向“学科交叉型”转变。在农林领域,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正在育种、病虫害监测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要求研究生培养既要夯实专业基础,又要加强数据科学、智能算法等跨学科素养。如今,学校已经通过“人工智能+农业”课程群,开展了智慧农业创新实验班,但在课程体系适应性、校企协同深度、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等方面还需持续加强,未来期待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开发“智能育种”“ 数字林学”等微专业,通过项目驱动、双导师制等创新模式,培养农业现代化亟需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总之,构建学校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需要教师群体实现认知升级、理念革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勇于从“被动适应改革”转向“主动引领创新”。唯如此,才能自觉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本文作者系园艺林学学院教授 丁寄花 审核人 吴义生)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