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新闻
首页 / 院部新闻 / 正文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举办“优博智享沙龙”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吴业鑫 陈汉唐)研究生科技创新月活动期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于11月20日在图书馆五楼汇雅书邨举办“优博智享沙龙”。活动特邀在水稻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李威博士作为分享嘉宾,与来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学院、文法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研究生围坐交流。沙龙围绕科研动力、课题选择与顶刊攻关逐步展开,现场气氛热烈。

李威与同学们围坐交流(吴业鑫 摄)

“不甘心”是动力,好课题值得坚持

沙龙伊始,一位同学提出了许多科研人内心的疑问:“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李威博士的回答坦诚而朴实:“外力是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开展多项课题,以求顺利毕业;内力是课题方向好,自己能看到做出成果的希望,有内在动力。” 这份坦诚引来了全场会心的笑声。

对于同学们在毕业时关于深造与就业的抉择,以及面对未完成课题产生的“不甘心”心理,他进一步分享道:“我认为这种心理其实是很好的,如果因为课题没做完而不甘心,说明你遇到了一个有价值的课题,不应该只想着发篇小文章就离开,值得坚持做下去。”这番话为许多面临选择的同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从现象到机制,完整讲述一个科学故事

针对“高温与低温如何界定”的疑问,李威博士解释道:“温度是递进效应,并无绝对界限,研究成果都来自长期积累。” 他鼓励大家勇于跳出固定的科研框架,从实际问题出发:“水稻的性状繁多,但归根结底,产量和品质是水稻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做科研不要只盯一个点,要讲究平衡,完整地阐述一个科学问题。”

在后续关于科研方法与经历的交流中,李威博士重点分享了其《细胞》(Cell)论文的诞生过程。“文章的想法并非按预设剧本产生,”他说,“我们是从实际结果出发,反向思考‘这个结果解决了什么根本问题’,从而构建整个故事框架。”他透露,在数据扎实的基础上,仅用两周时间便基本完成了论文初稿,高效完成的关键在于“先完整走完科研流程,对全局有清晰把握”。他向大家强调:“完整地走完从‘发现问题’到‘解释问题’的全过程,才有冲击高水平论文的潜力。”

沙龙最后,李威与同学们的讨论聚焦于科研实战中的具体挑战。针对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明敏关于水稻科研入门的提问,李威博士以穗粒数为例,指出重点在于寻找新基因或基因互作,而定位新基因是漫长而核心的工作。水产学院孙晓萌同学则好奇他为何在定位基因后深入研究转录因子。对此,李威表示,团队在打磨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一半时间都花在基因定位上,“我们的初衷是想找到品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后续机制研究反而相对顺利。他还分享了论文发表过程的艰辛:“从初稿到接收花了近两年,甚至春节期间都在修改。”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面对审稿意见,要在坚持己见和灵活应对之间找到平衡。

关于李威博士的工作强度,同学们也十分关心。他笑着表示,关键在于做好规划,张弛有度。

本次沙龙活动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但所带来的思考与收获已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一新生冯雅宁感慨道:“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付出多年的心血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同时,李威师兄的科研经历也告诉我,做科研能够成功的因素不止有坚持,方向选择也很重要。”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刘鸿润同学则表示:“在了解师兄的科研经历后,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顶天立地的成果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此外,过硬的科研技能、丰厚的知识积累、同他人的交流合作同样不可或缺。”

审核:唐永木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