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晨 程玉华 滕明君)11月16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世荣做客“林苑讲坛”,带来题为“我国森林碳储量、碳汇动态变化预估与增汇潜力”的专题报告,来自林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200余名师生、科研人员现场参会。报告会由园艺林学学院教授王鹏程主持。

刘世荣院士介绍我国碳储量、碳汇情况(通讯员 康雨阳摄)
刘世荣讲道,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约28%的全球碳排放,而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在全球和国家碳中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进一步介绍了全球森林碳储量研究等数据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直观展现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地位,并对比历次全国森林清查数据,清晰呈现我国森林碳库持续扩容态势。
关于碳汇动态变化,刘世荣通过多组研究数据,指出我国陆地碳汇中森林恢复与造林是核心驱动力。针对2020-2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模拟显示,中国森林生物量增长带来的固碳潜力为140亿吨,可支撑240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目标。我国森林碳汇占全球森林碳汇约5%、占全球温带森林碳汇约29%,对全球碳汇贡献巨大,但随着林龄的增长,森林年碳汇量在2035年左右可能将面临下降的挑战。
刘世荣系统梳理了保碳、扩碳、增碳、延碳四大森林固碳增汇途径,并结合广西凭祥、湖南会同等地的森林改培及多功能经营模式案例,说明碳中和目标下林业碳汇实现途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森林固碳增汇面临可造林地质量下降、可利用土地有限以及水资源约束三大限制因素。此外,气候变暖引发的干旱、病虫害等极端事件,也对森林碳汇构成威胁。对此,应充分发挥自然解决方案的作用。
最后,他强调,林业工作需要以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为引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继续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逐渐从扩大森林面积转变为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潜力,协同碳储与碳汇双增、碳汇与木质产品碳库双增,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继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和韧性。
参会师生在互动环节中踊跃提问,刘世荣就相关师生提出的树种选择指标合理性及优选标准、土壤植物互作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审核人 王鹏程 丁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