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天豪 钱淑涵)12月2日晚,我校中华农业文明大讲堂第四期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进行,校农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柏芸教授以“中国古代农具”为主题与200余名师生进行现场交流。活动由图书馆副馆长张柱红主持。
活动开始,柏芸通过引用恩格斯“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及陆龟蒙《耒耜经》相关论述,表明农具发展与农业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并表示我国古代农具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随后,她从农具的定义、古代农具与传统农具的差异、特点及其演变历程展开系统讲解。从原始农业时期起始,沿着传统农业的奠基、初步发展、北方旱作与南方水田传统农业形成直至稳步发展等历史阶段,柏教授详细列举了耒、破土器、犁、刀镰、石磨盘、杵臼等古代农具,向同学们深入分析了从骨制、石制农具到青铜制、铁制农具的演进路径,并对开垦农具、收获农具、加工农具的不同分类进行了阐释。
柏芸通过对比南北农具并运用大量图片与视频资料,直观展示农具的使用方式,阐明了农具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她表示,中国古代农具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卓越贡献,为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理应受到后世赞誉。
工学院陈紫帆同学表示:“此次讲座使我对古代农具与农业文明的关联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仿佛穿越历史见证先辈们的辛勤耕耘,不禁感叹中华先民的智慧,身为华农人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周嘉欣同学谈道:“从粗糙的石器到精巧的铁器,我被古代农具的演变历程深深震撼,激励我在今后为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张柱红在总结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语,鼓励师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农耕文明,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自觉担负起兴农强农使命。
审核人 张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