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美冬)6月28日,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线召开了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大决策部署的相关精神,研讨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规划。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曹晓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院士、湖北省农科院研究员焦春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汉中院士、山东大学教授夏光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明良、浙江农林大学喻树迅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大兵,以及我校傅廷栋院士、张启发院士等13位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实验室2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会议。

实验室主任、我校教授熊立仲从实验室概况、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工作以及国内外交流、合作与共享等方面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实验室一年来总体工作进展,李兴旺、郭亮、李青、欧阳亦聃、王茂军、李霞等老师分别详细汇报了各团队最新科研工作亮点。

委员会肯定了实验室一年来取得的各项工作成绩,5个代表性亮点报告反映了实验室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仅居国际前沿,而且正在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实验室的年青人成长迅速,朝气蓬勃,成为了各团队挑大梁的骨干力量;实验室人员结构组织合理,纵横联合加共性技术平台支撑,研究工作能深入能交叉也能外延。实验室几大技术平台对实验室的贡献、支撑作用日渐明显,成果应用、油菜团队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此外,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具体工作予以了相关指导。

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实验室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实验室未来发展目标进行了再规划和再思考,对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强化内涵、扩展外延,进一步体现实验室“上天入地”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做全产业链并向外延伸,体现生态与效益,为提供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开展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调整后的5个研究方向为:作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作物器官、品质与产量形成的生物学,作物—生物—非生物互作,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技术创新,以及绿色作物生产体系。

在听取了实验室提出的研究方向调整以及拟新增大豆研究等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后,学术委员会展开了讨论。委员会认为实验室新调整的5大研究方向较全面地概括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和未来发展,以问题为导向,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委员会一致同意实验室新增大豆研究团队,认为以大豆作物为研究对象是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需明确研究内容,如抓住地方特色,立足湖北当前生产实践等。同时,委员会对其中的具体内容也提出了修改意见。

审核人:袁德军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