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第四届中国作物学会会员日活动在我校举行

副校长严建兵教授致欢迎辞(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副校长严建兵教授致欢迎辞(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李培武院士作报告(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李培武院士作报告(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杨维才研究员演讲(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杨维才研究员演讲(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现场观众听讲(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现场观众听讲(学通社记者 郎一阳 摄)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陆天伟 涂鑫) 11月8日,第四届中国作物学会会员活动在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报告厅举行。副校长严建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云碧研究员等参加了活动,活动由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春明教授主持。

严建兵在致辞中对中国作物学会选择由我校承办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表示感谢,并对到场的校内外师生表示欢迎。他回顾了我校作物学学科的建设历程,肯定了几代科研前辈的付出,并对我校作物学发展的未来作出展望。

李培武院士带来了题为“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风险监测与预警控制研究”的公开课。李培武多年从事粮食安全监测,他表示,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作物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他指出了生物毒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生物毒素类型很多,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以花生的黄曲霉素污染分布为例,他从黄曲霉素污染分布与检测、风险评估与预警、绿色控制与脱毒三个方面展开,向大家展示了黄曲霉素分布的广度和数量。他提醒,在生物毒素中,黄曲霉素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强,建立高灵敏检测技术意义重大。接下来,他介绍了10种快速检测黄曲霉素和其它毒素的方法。李培武谈到,他和团队建立的预警系统在2018-2019年成功应用,并预测了花生污染高风险地区。公开课最后,李培武就农产品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研究作了展望,希望作物学科能够立足科学监管,保障消费安全,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员分享的主题是“科研旅途与学会”,他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谈起学会的相关情况:“学会是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认识很多同行,这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谈及在被子植物精子传递机制研究方面的工作,他认为,被子植物在陆地上具有主导地位,也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而被子植物的生殖机制亦有许多的创新。杨维才详细讲解了雌配子体的结构与功能、雄配子体特殊的三细胞结构与花粉管的导向作用,并向听众演绎了雌雄配子通过花粉管受精的方式完成无水受精的过程。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云碧研究员为现场师生讲解了科技论文的写作、修改与编审。有人问:“东西方写作思维不同,我们该如何扭转思维?”他答:“没有捷径,只能多读多写多发表。”

据悉,此次中国作物学会会员日活动与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同步举行。本次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由我校承办,11月8日持续到11月11日。

审核人:郭亮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