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高杨远著 毛鲁枭 马新)11月11日至12日,我校与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Brazil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Corporation,Embrapa)联合主办的玉米逆境生物学双边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此次双边研讨会汇聚了中巴两国在作物逆境生物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旨在通过深度学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挑战。
研讨会开幕式由会议共同主席、我校代明球教授主持。在开幕致辞中,代明球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深刻阐述了会议的背景与使命。他提出,双方共同聚焦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是重要的粮食来源。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为全球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次论坛是中巴两国科学界针对这一挑战的集体响应,是两国科研工作者对进一步巩固全球粮食安全的共同思考,他呼吁大家利用此论坛在学科之间、两国之间构筑交流沟通的桥梁。
随后,Embrapa数字农业研发中心负责人Julio Esquerdo博士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兴旺教授分别代表双方机构致辞,表达了对该合作平台的重视以及对未来深化合作的期待。
本次研讨会共安排了14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来自大洋彼岸的科研工作者们带来了针对热带农业的解决方案。Ricardo Dante研究员全面介绍了Embrapa与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共建的基因组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展示了该中心的宏伟使命与跨学科研究框架。而Sylvia Tinoco研究员则同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在贫瘠的热带土壤中,如何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来增强玉米和高粱的磷获取效率。她的研究提出了结合高效基因型、特异性微生物接种剂和低溶性磷源的协同策略,为实现节肥、高效的可持续农业提供了新路径。Juliana Yassitepe研究员则详细阐述了其为热带玉米建立的高效遗传转化和干旱表型分析一体化平台。该平台通过优化转化体系、引入数字化表型技术,加速了玉米耐旱、耐热基因的发现、验证及种质创新进程。Maria Marta Pastina研究员介绍了整合基因组预测与多环境关联分析以加速热带玉米耐旱杂交种选育的策略。Isabel Gerhardt研究员则聚焦于一种巴西生态系统中的特有植物及其微生物组的基因组学,从中挖掘应对营养胁迫的微生物资源。
我校玉米团队刘磊教授报告了通过增强光合作用提升玉米产量的研究。其团队发现了一个关键调控基因,揭示了一种整合脂质代谢与活性氧清除的新机制,为培育高光效、高气候韧性的玉米品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和理论依据。来自大豆团队的王旭彤教授分享了大豆育种“从选择到选择"的研究历程,系统阐述了大豆从野生种到栽培种的驯化过程中关键性状的选择机制。他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功能基因组学、表观遗传调控及人工智能技术,揭示了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与进化基础,为利用现代基因编辑技术和AI辅助育种实现大豆精准改良提供了新策略。代明球教授则是系统地介绍了我校玉米研究团队的体系化工作,特别是在玉米非生物胁迫抗性方面的研究。团队揭示了抗性与产量平衡的遗传基础,构建了干旱响应调控网络,并成功克隆和利用了多个抗旱基因,为玉米遗传改良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工具。此外,曹扬荣教授报告了通过调控大豆根瘤衰老的关键基因提升共生固氮效率的新思路。李友国教授团队研发的复合根瘤菌接种剂及其预接种技术,在中国大豆主产区实现了节肥增产的显著效果。赖志兵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玉米抗灰斑病关键基因挖掘方面的工作。杨宁教授从进化基因组学角度,阐释了现代玉米是由古老玉米与墨西哥类玉米渗入杂交形成的起源新机制。
12日晚,在完成所有报告议程后,代明球和Juliana Yassitepe共同主持了闭幕式。代明球在闭幕辞中总结道,本次研讨会所展示出的研究工作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了双方机构致力于解决当今农业最紧迫挑战的强大科研能力。他代表组委会向所有报告者、分会主席、以及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和Embrapa的组织团队表达感激,呼吁大家延续本次会议所孕育的协作与创新精神,让在会议中建立的友谊和激发的思想持续成长、结果。
据悉,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标志着华中农业大学与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的战略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双方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推动在气候变化适应性育种、数字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审核人:代明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