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2024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数字农业法律治理论坛在我校举办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廖添翼 唐彦丽)近日,2024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数字农业法律治理论坛在我校召开。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研讨,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数字农业法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文法学院法学系全体师生参会学习。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教授主持,何震、刘旭霞、孙永军、裴敬伟分别主持分论坛。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廖济忠和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秦前红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数字农业法律治理根基,是对内赋能农业现代化转型、保障农民权益,对外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实现农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次论坛以专题报告和与谈形式交流互动,充分表达学术观点,期待在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中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数字农业法律治理的建设的经验指导和参考借鉴。

本次论坛共设置两个分论坛,研讨主题包括数字农业发展与地理标志保护、生物技术发展与遗传资源保护、农村法治与数字治理研究、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农业法治人才培养等。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20位学者围绕会议核心议题,各自依托其专业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

围绕数字农业发展与地理标志保护主题,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张迎春立足农产品领域,深度剖析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保障体系,从标准制定、过程监管到售后溯源,全方位思考现存问题,探寻构建更为坚实可靠的质量屏障路径。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昕哲聚焦地理标志保护,以商标保护为切入点,研讨如何依托商标法规则,为地理标志打造专属保护路径,明晰商标确权、维权等关键环节策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周志着眼于权益保护维度,针对我国地理标志保险现状,深挖保险在地理标志风险抵御中的不足,提出涵盖保险条款优化、理赔流程简化等多方面的改进方案,护航地理标志产业稳健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成扎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围绕非遗商标保护,梳理其中的冲突乱象,探寻协调各方利益的平衡点,重塑契合非遗传承与市场拓展需求的商标保护新模式。

围绕生物技术发展与遗传资源保护主题,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万志前教授围绕数字序列信息的属性及ABS使用争议,讨论了遗传资源数字信息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多边机制的解决路径,并对多边机制的优劣进行了分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刘庆就遗传资源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进展展开讨论,提出中国对此问题的三点应对建议——要求公开遗传资源的来源、不区分直接和间接来源以及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嘉兴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王镥权从地方立法的角度对生物遗传资源的立法工作进行论述。从主要立法成果、立法重点问题以及立法难点问题三个部分出发,分享近几年的地方立法成果及王镥权老师对生物资源地方立法的贡献。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张文斐对育种产业化背景下生物遗传资源安全的趋势研判分享见解,并就此提出了生物遗传资源安全保障全程化和国际化这两个发展路径。

围绕农村法治与数字治理研究主题,华东交通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祥志受邀围绕专利转移的政策实践,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及对农业数字创新的关键启示,探讨当下专利转移政策的成效与短板,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段宏磊聚焦网络游戏领域,针对现行网络游戏分级分类规制的现实状况展开研讨,点明现存问题,重构更贴合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规制体系。临沂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小伟着眼于企业数据这一关键要素,深度探讨企业数据的权能配置模式,解析规范构造要点,为企业数据的合规运用与价值释放谋求出路。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郭壬癸直击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工作,详述试点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从多维度分析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助力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稳步推进。

围绕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农村法治人才培养主题,在圆桌会议上,专家学者们积极讨论,认为在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农业法治人才培养备受关注。当前农业数字化催生诸多法律问题,如农产品电商交易、农业大数据产权界定等,培养懂农业、数字技术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刻不容缓。要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数字农村法治人才,一是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上应跨界整合农学、计算机、法学知识,开设特色课程,并联合企业、律所建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例;二是需要建设师资队伍,现有教师需自我革新,学习数字技术、参与农业数字化调研,高校也应引进跨学科人才,各方协同才能培育出适配时代的卓越法治人才。

本次论坛由文法学院承办,为法学系师生提供了与业内专家和学者交流的机会,使师生们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数字农业法律治理等前沿热点问题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

审核人 张迎春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