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尹铭扬 )日前,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学科交叉中心内气氛严肃热烈,作物绿色生产先进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绿色中心”)首次硕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在此举行。经过一整日严谨有序的汇报与评审,评审组组长最终宣布,参与开题的2名博士研究生和7名硕士研究生全部顺利通过开题。襄阳书院建成运行以来的首场硕博士研究生开题,印证了襄阳书院从教学、科研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体系已高效运转、日臻成熟。
本次开题报告会分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两个专场,分别在学科交叉中心330会议室与331会议室同步进行。报告会严格遵循学校研究生培养规范,邀请了马济美副教授、李国田教授分别担任硕、博士专场评审组长,并由多位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


该日上午8时整,硕士研究生专场准时开始。马济美在简短开场中强调了开题报告对于研究生科研生涯的奠基性意义,要求同学们清晰阐述研究思路,勇于接受专家质询。随后,董贤溱、刘明亮、卢海伦、尹铭扬、胡睿、冯宇、刘嘉雯等7位硕士研究生依次登台,就各自选定的课题进行汇报。他们的研究内容前沿而务实,涵盖了纳米化控、氮素高效利用、玉米遗传转化等多个方向的应用探索。
在答辩环节,评委们的提问既犀利又富有建设性。易飞副教授就一项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连环发问,汇报人沉着应对,并结合前期预实验数据给出了详细解释;贺超副教授则对另一位同学的研究创新点提出了更高要求,并给出了具体的文献参考方向。


与此同时,博士研究生专场的答辩更为深入和激烈。郑雨轩、罗真两位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展现出了更高的系统性与创新性。评审专家们从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到潜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深入质询与探讨,为博士生们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提供了宝贵思路。
绿色中心的研究生们作为首批入驻书院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书院实验室从无到有的建设者与见证者。从初到书院面对空荡实验室的挑战,到如今能够站在正式的评审会上,自信地汇报自己精心设计的课题,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团队导师的悉心指导,也是襄阳书院提供的全方位支撑。马济美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本次开题报告整体质量高,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体现了同学们扎实的前期积累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这充分说明,尽管襄阳中心是一个全新的平台,但其研究生培养标准和质量与校本部一脉相承,已建立起健全、规范的人才培养流程。
首场硕博士开题报告会的举办是襄阳书院人才培养功能完善的里程碑事件。它表明,书院不仅具备一流的硬件设施,更建立起了一套从课程教学、实验平台支撑、导师指导到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完整培养体系,同学们在此不仅能“安居”,更能“乐学”“优研”。
此次开题,为襄阳中心新学年的教研工作拉开了序幕。这批顺利“启航”的科研新生力量,将继续依托襄阳的区域产业特色和书院的交叉学科平台,将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为作物绿色改良与应用注入新的活力。
审核人:吴洪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