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中华农业文明大讲堂在图书馆开讲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郑佳怡 郭晋绵)3月16日晚,中华农业文明大讲堂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开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郑云飞受邀为全校师生做题为《稻作源与流:长江下游的农业文明历程》的讲座。活动由图书馆馆长周迪主持。

中华文明大讲堂会场 1500(学通社记者 费鸣起 摄)

中华文明大讲堂会场(学通社记者 费鸣起 摄)

郑云飞列举数据说明了稻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特点,阐述了人类选择稻的原因,表达“人类选择水稻是一种综合性考量的结果”这一观点。他以“3W”——WHEN:农业发生在什么时候;WHY:农业为什么发生;WHERE:农业发生在哪里,系统性地阐述了稻作起源的三大问题。他向在场的听众们分别就农学视野和考古学视野对中国稻作的发展和起源进行详细介绍,表明“稻作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物质基础”的观点。

他表示,构建古代稻田农业生产基础时重要的是了解其土壤状况、生产力水平及水稻发展情况。他通过横向比较中国各时期古稻田在这几方面的农业生产基础,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国栽培技术的进步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他通过列举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褚古城的评价、中国与印度的早期农业发展和中国古稻向南亚、东北亚、东南亚的传播路线,说明了中国稻作生产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对世界农业的贡献,表明“世界稻作文化既有统一性又有重要性”的观点。

郑云龙研究员做报告 1500(学通社记者 费鸣起 摄)

郑云龙研究员做报告(学通社记者 费鸣起 摄)

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积极提问,郑云飞一一解答。动科动医学院学生陈瑰然表示:“这次讲座从稻作角度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其对于世界的巨大影响,使我深刻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饶恬昱同学则说道:“我看到中国几代人在稻作研究方面的付出的努力,在未来我希望我也能有幸继承和发扬伟大科学家精神。”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梅思雨、蔡文宁等同学感叹道:“稻谷不仅滋养了华夏儿女,更承载着农耕智慧与文化精髓。今日之探讨,旨在传承这份宝贵遗产,推动稻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反向热烈(学通社记者 孙佳雨 摄)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反向热烈(学通社记者 孙佳雨 摄)

周迪总结道,在重新认识水稻这一作物的同时,希望同学们能担任起强农兴农的使命,并在对历史的思考中吸取智慧、走向未来。

审核人 张柱红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