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理,一片片墨绿色的板蓝根青菜迎风舒展,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嫩,种植户字清贤算了一笔账:“这里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好,高产田单季可以采收14-18茬,单季亩产超过5000斤,每亩产值超2万元。”

在湖北武汉长江新区的一片农田里,武汉佰芳圃农林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焱金正在看板蓝根青菜的长势。这两位“新农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华中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听课当天我就决定要种植!”袁焱金指着手机里的课件照片说。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为他们授课提到板蓝根青菜开始,就上演了一场从“听课笔记”到“田间实践”的产业变革。
一场院士课堂点燃种植热情
板蓝根青菜,俗称板蓝根油菜,保留油菜的营养成分,兼具板蓝根功效。过去三年,傅廷栋先后为“头雁”学员授课4次,在科技成果推介与校企合作的课程中,学员们种植热情不断高涨。

通过学校的牵线搭桥,成果转让公司承诺“包技术、包回收”的订单模式,让学员更加心动。“这相当于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字清贤坦言,过去种植传统蔬菜常遭遇滞销风险,板蓝根青菜的保底收购价让他看到了“旱涝保收”,就试种了560亩。
字清贤自筹资金建设小型冷库,使蔬菜损耗率大大降低。刚采摘下来的板蓝根青菜经过2个小时的抽真空打冷处理,温度迅速降至0℃。随后,这些菜被送入冷库储存,在低温环境下进入休眠状态,为冷链车长途运输提供保鲜条件。
“头雁效应”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袁焱金抱着“试水”的心态,试种200亩板蓝根青菜。从2024年8月开始育苗,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分批移栽种植,到11月采摘上市,他全程守护在农田里。“板蓝根青菜具有一定的抗冻能力,可利用冬闲田来种植。”他说,村子周围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平时没有什么收入,现在每天采收青菜收入100元左右。今年,他打算将种植面积扩大,带动更多农民。
“我既是种植者,也是推广员。”字清贤表示,他会记录工作日志,组织农民开展田间培训。在大量收获时一天要招收300人务工,采收预计持续3个月左右。一位村民说,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收入1600元,这段时间采摘蔬菜收入5000多元。当地县政府与字清贤联系,支持他在今年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产业规模,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随着板蓝根青菜的出圈,更多学员开始关注板蓝根青菜,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建立了板蓝根青菜交流群,组织真正有意向的学员赴基地现场考察。该院副院长兰之祥表示:“希望把这个‘头雁’项目作为激活科技与人才的催化剂,让科技、产业、民生发生链式反应。”
作者:王景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原文链接:https://www.farmer.com.cn/2025/04/01/wap_9998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