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刚过
你的“冬令进补餐”吃了啥?
这些美味的背后
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员的努力?
总台央视新闻和农业农村中心
共同打造的特别节目
《智领农业 慧未来——农业科创荣耀时刻》
带你一起了解
01 为护好大家的粮,科学家们“放大招”
要说中国人的主食
水稻必占重要一席
那么,如何让水稻实现
低成本条件下的快速繁育?
去沙漠种!
沙漠里种水稻的水从何来?
科学家们自有高招——
向空气取水!
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在
沙漠中用于种水稻的温室
应用垂直化无土栽培技术
和先进的灌溉技术
相对封闭的温室锁住了
白天水稻蒸腾作用散发的大量水汽
晚上温室空气湿度达到高峰时
温室里的冷凝水技术
会让水汽凝结重新用于灌溉
循环利用水资源
经测算,普通大田种水稻
一亩地用水600到800立方米
沙漠温室水稻
每亩用水则只有200多立方米
沙漠特有的光热天然优势
也为水稻高产提供了优质条件
沙漠温室采用了高透光材料
并铺设了主动蓄热放热板
白天收集热能晚上释放
让室温始终处在
水稻适宜生长的温度
如今沙漠温室种植的水稻
从种子到收获仅用70多天时间
还能全季节连续繁育
一年可种植五茬
每亩可收稻谷5000公斤
所产水稻颗粒饱满米香也更浓郁
除了向沙漠要粮
科学家还把目光聚焦到了盐碱地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
粮食生产责任重
而全国盐碱地面积高达1亿公顷
约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1/10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
相比其它粮食作物
高粱有很强的耐盐碱、耐干旱
和耐土壤贫瘠的能力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联合多所高校
和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
终于从高粱的3.7万个基因中
首次发现了一个重要的
耐盐碱调控基因AT1
通过对该基因的操纵可显著提高
多种作物的盐碱耐受性
科学家们生产培育出了
基于AT1技术的高粱品种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选育出
6个国审的甜高粱品种
在全国已推广超50万亩
有的盐碱地在历史上
从没种过任何庄稼
用了AT1技术培育的耐盐碱高粱品种
高粱亩产能达700—900斤
且收获高粱的同时
秸秆还田还使盐碱地的
盐渍化现象得到了缓解
在向非耕地要粮的同时
华中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
经过多年研究
发现了能影响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
全新基因RPG
通过操纵和改造RPG基因的表达
能降低收获时玉米籽粒的含水量
且不改变原有品种玉米
的农艺性状和产量
未来农民或将再也
不用徒手掰玉米棒子
手工脱粒、晾晒了
同时,含水量更低的
玉米籽粒也更容易烘干保存
减少了能耗和仓储时
破损、霉变的概率
进一步降低粮食损耗
每亩地大约能为农户
节约成本100—150元
02 使出“十八般武艺”,只为让你吃好肉!
想吃草鱼却又怕被细小的鱼刺卡喉?
华中农业大学相关科研团队
经过多年研究与实验
首次鉴定到鱼类肌间刺
发育关键调控基因
获得了中国和美国无肌间刺鱼类
培育授权发明专利
并基于此培育出了无小刺草鱼
目前繁育的无小刺草鱼
当年即可养至一斤左右
第二年养至8斤左右
方便养殖与食用
爱吃烤鸭的小伙伴也有福了
中国农业大学的相关科研团队
以本土的北京鸭为蓝本
历经8年攻克多项核心关键技术
培育出
长得快、皮脂厚、肉质好的肉鸭新品种——
京典北京鸭
这种新品种肉鸭吃得少长膘快
自然生长速度甚至强于传统的填鸭
且不用填饲、养殖成本低
一经上市便受到欢迎
经过三年多的推广
京典北京鸭累计出栏9000万只
节约饲料4500万公斤
折合新增经济效益1.62亿元
除了改善肉本身的品质
科学家们还把关注点放在了
牛羊吃的牧草上
牛羊肉肉质好不好
牛奶蛋白质含量高不高
都与牧草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苜蓿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饲草
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的相关团队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
多次把层层筛选的优质苜蓿种子
通过我国的各类航天器送上太空
利用太空环境
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
培育出了多个
优异品种的紫花苜蓿
苜蓿70%的粗蛋白质
和营养都在叶片中
而经航天诱变育种培育
出的优质苜蓿品种
有的能多长叶片
在提高产量、提升品质
方面有明显优势
利于增加以此为饲料的畜产品的品质
有的则抗旱、耐寒抗性增强
并兼具生态修复功能
能增加土壤肥力、改良贫瘠土地
03 科技创新将成为,改变农业未来的“种子”
如今,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
农业发展的天地也变得更加广阔
而科创助力农业的背后
是一批批默默付出的人
位于河北的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里
有4名农学生做了一个
名为“绿色吨半粮”的项目
即在一亩地上一年中种植的两季作物
总产量达到1.5吨
然而当地农民的犹豫
让项目推广遇到麻烦
4名学生最终决定自掏腰包承包土地
来实践自己的研究成果
为农民们打样
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扩大生产时4人犯了难
前期成本核算近150万元
远远超出了学生再自掏腰包的能力
消息传开后助力也随之而来
河北省信用社为4人每人贷款40万元
拼多多也调拨了
助农专项基金中的200万元
支持 “绿色吨半粮”专用肥料的研发
还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方式
帮助同学们把农产品
销往更广阔的市场
今年“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
全年亩产1522公斤
在中低产田上实现了“吨半粮”目标
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
农业一直是拼多多的初心
拼多多2023年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
设立“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基金”
支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立足全球农业领域相关学科前沿
进行基础研究与卡脖子技术攻关
同时双方携手
围绕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育方向
开展公益合作
还探索了“学-研-商”公益性人才培养模式
并不断丰富农业人才培养的形式和内涵
去帮助科技、人才、社会资源
进行更有效的衔接
除了科技小院
浙江大学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于2020年创办的“全球农创客大赛”
同样也获得了拼多多的支持
该赛事是面向青年农业
企业家和创业者的
世界性赛事品牌
迄今为止已举办四届
旨在发现、加速和推广
以青年为主导的
创新商业模式、数字解决方案
释放粮食及农业领域创新潜力
今年一个来自非洲坦桑尼亚的青年团队
带着一套名为“气候智能灌溉器”的项目
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中国杭州参赛
并一举获得银奖
而获得金奖的秘鲁Identi团队
还受邀参加了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举办的
科学与创新论坛
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
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
如今我们则把
治理土地问题、与自然和谐共处
和百姓共同致富的经验
共享给了世界
从粮食蔬菜到鸡鸭鱼肉
从遍布全国的科技小院
到走向世界的全球农创客大赛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
如今已遍及了农业全产业链
而这一切成就离不开
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每一寸土地
把农业科技创新带到了每一个角落
不断推动我国迈向农业强国
这是一群默默耕耘于华夏大地的开拓者
他们值得所有人致敬!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