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徐迅 记者 晏华华)3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华中农业大学主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工程专业委员会、武汉良之隆食材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食材科技大会在武汉举行。大会以“研产联结,助推食材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参会。多位权威专家围绕粮油提质、食药同源、生物合成、碳减排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食材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锚定方向。
28日举行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工程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上,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指出,专委会的成立为广大深耕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专业的交流和合作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凝聚行业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朱明研究员表示,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型的关键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营养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专委会的成立精准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要求,体现了全链条治理思维,为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健康需求的动态平衡提供科技智慧和力量。会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管小冬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工程专业委员会的批复,会议选举华中农业大学李斌教授任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记者 晏华华 摄)

朱明向李斌颁发专委会主任委员证书(记者 晏华华 摄)
29日上午,第一届中国食材科技大会开幕。姚江林致辞指出,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挑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赋能食材全产业链。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华中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聚焦生物育种、食品加工、营养健康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传统食材注入科技动能。未来学校将强化创新链、畅通转化链、筑牢人才链,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转化,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助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他呼吁各界凝聚智慧,共同绘制食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为粮食安全与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第一届中国食材科技大会开幕(记者 晏华华 摄)

姚江林致辞(记者 晏华华 摄)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与人才处处长柯凤英立足湖北农业大省定位,强调湖北作为“鱼米之乡”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与责任,列举了湖北在粮食、生猪、淡水产品等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她指出,当前湖北农业面临精深加工不足、质量追溯体系待完善等挑战,需通过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升级。省政府以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为目标,推出专项措施,全域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本次大会为湖北提供了对接前沿技术与理念的契机,她倡议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为湖北食材产业把脉定向,助力提升产量、质量和品牌价值。省农业农村厅将持续优化服务,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湖北农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柯凤英致辞(记者 晏华华 摄)
朱明表示,食材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命题,要以工程化思维破解全产业链难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消费升级挑战,他建议通过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他呼吁以工程科技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推动食材产业链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百姓健康生活提供科技支撑。

朱明致辞(记者 晏华华 摄)
武汉良之隆食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长良从行业视角出发,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民生底线,需坚守“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规范。他提到近期“保水虾仁事件”暴露的行业乱象,呼吁企业以消费者权益为本,严控原料质量与加工流程。他特别介绍,食材节吸引5500家企业参展,期待科学家与企业家深入合作,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期望未来行业通过技术融合与多方协作,提供更多安全、营养、普惠的优质产品,重塑消费者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朱长良致辞(记者 晏华华 摄)
开幕式后,六场主题报告依次开展,直指食材科技的核心挑战与未来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报告了粮油食材控菌减损提质固氮的研究进展。其团队针对花生、大豆面临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和固氮效率低两大难题,研发出“ARC微生物菌剂”及配套耦合技术。该菌剂通过控菌减损、高效结瘤固氮及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经南北方多地域大田实验验证,可使花生黄曲霉产毒菌减少60%以上,同时显著提升固氮效率,同时其在提高花生光合速率、产量、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改良土壤微生物种群、减少氮肥使用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效果。该技术突破了传统豆科作物固氮理论框架,首次实现毒素阻控与固氮增效的系统整合,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创新方案,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以及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李培武院士作主题报告(记者 晏华华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谢明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食药同源”产业既是传承中华传统医学的文化载体,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引擎。食疗产品在慢病防控和“主动健康”模式中潜力显著,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结合传统配方与先进食品工艺,实现产业升级。当前挑战在于食药同源产品组分复杂、功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需突破基于西方营养学的传统评价框架,开发符合本土原料特色的个性化、精准化验证方法。他呼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食药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健康提供科学支撑,助力我国在全球健康食品领域树立标杆,真正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协同共振。

谢明勇院士作主题报告(记者 晏华华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单杨研究员在《生物合成与未来食品》报告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生物合成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前沿应用与无限潜力,为未来食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生物合成作为生物学、工程学、化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通过设计标准化生物元件或构建人工生命体系来生产食物,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应对粮食安全与生态挑战。未来食品以高技术、全营养、智能化和可持续为特点,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我国若是能够抓住机遇,开发新型功能食品原料,通过生物合成保障食品安全与营养,利用微生物蛋白、细胞培养肉填补蛋白质缺口,并应对好未来食品的食品安全与伦理、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以及社会认知与接受度问题,有助于抢占未来食品产业制高点,构建高效可持续的食物供给体系。
湖北大学中国农业碳减排碳交易研究中心王红玲教授强调,当前气候变化已对农业生产稳定性造成显著冲击,亟需构建资源高效利用、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新型食物生产模式,以降低单位食品碳足迹,同时满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我国食品工业既是民生支柱产业,也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然而,从农场到餐桌的供应链各环节仍存在严重资源浪费,亟需通过技术革新与制度优化重塑产业链。通过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全链条效率提升,可以有效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食物体系碳减排实践路径需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三方协同,从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消费意识、市场机制四方面共同推进,以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双重价值。

王红玲教授作主题报告(专委会 供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亲录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稻米全谷物作为精准营养载体,具有抗炎、降脂、抗癌等显著健康功效,其活性成分如米糠多糖、蛋白/肽及谷维素可有效改善亚健康人群体质。他介绍了团队首创人工智能靶向碾米技术,利用工业互联网与神经网络模型优化多机协同碾米模式,实现碾米工艺的智能化控制,出米率与均匀性显著提升。基于此生产的“米珍营养米”在保留全谷物营养的同时,兼备优良口感;并通过制定严于国标的企业标准,构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监管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与营养品质。

林亲录教授作主题报告(专委会 供图)
上海理工大学健康与工程学院院长方亚鹏教授提出,食品蛋白质供给缺口持续扩大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而组织化植物蛋白具有类动物肌肉组织的纤维结构和质构,广泛用于植物肉产品开发,有利于缓解动物蛋白供给紧张。他从特色蛋白挖掘与纤维化凝胶特性、分子纤维调控蛋白组织化特性、拉伸-冷却耦合设计挤压蛋白多级结构三个方面分享了植物蛋白资源挖掘及食品功能应用的最新成果,该研究为高水分植物蛋白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推动植物基肉制品向更接近真实肉类的方向升级,助力可持续食品体系构建。

方亚鹏教授作主题报告(专委会 供图)
29日下午及30日上午,大会设立六大平行分论坛。分论坛一聚焦“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涵盖水产资源生物加工、功能乳制品开发等前沿技术报告,为传统食材的现代化加工提供技术路径;分论坛二围绕“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着力解决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的安全管控难题;分论坛三深入“组分挖掘与功效评价”,系统解析食材活性成分的结构与功能,为功效宣称提供科学依据;分论坛四探讨“营养与健康评价”,推动从基础营养研究到个性化健康方案的转化;分论坛五重视“组分功能化利用”,为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原料与工艺支持;分论坛六展示了青年学者在技术创新与交叉应用中的多项前沿探索,凸显新生代科研力量对产业痛点的回应能力。此外,5000余家食材企业的现场展览与对接活动同步举行,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直通渠道。

第一届中国食材科技大会会议合影(专委会 供图)
李斌表示,本届大会通过学术前沿与产业实践的双轮驱动,不仅勾勒出食材科技的创新图谱,更构建起跨领域协同网络,在健康中国与双碳战略的双重背景下,这场思想碰撞正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审核人 侯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