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时讯
首页 / 综合时讯 / 正文
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2024年度学术年会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萧萧)2月14日到15日,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24年度学术年会在实验室一楼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由华中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希顺主持。科发院、人力资源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上述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期间,11位团队、平台负责人分别围绕团队运行机制、人员布局及其作用发挥、2024年度团队目标任务进展、“十五五”规划思考等内容进行了专题报告,3位实验室自主课题负责人及25位研究人员汇报了2024年度工作进展与亮点。棉花团队闵玲老师分享了针对新疆高温环境进行机制解析和耐高温棉花种质创新的科研经历;水稻团队李旭老师讲述了在建三江开展绿色超级稻基因组设计育种、联合当地企业共同培育及推广绿色、优食味水稻的故事;作物表型平台宋鹏老师展示了基于机器视觉、光谱及图像分析等交叉融合的农业智能装备研发和作物表型检测等内容……近40个报告陆续进行,现场座无虚席,师生热烈交流。

专题讨论阶段,和希顺回顾了实验室2024年总体进展,并对实验室未来面临的形势、工作思路和预期目标做了具体阐释。学校科发院常务副院长张拥军、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正宁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新要求、学校人才引育政策等方面为与会老师作了详细解读。随后,与会老师围绕实验室主任熊立仲提出的国家级成果培育、人才发展、重大项目谋划等主题开展了研讨交流。

张献龙院士对实验室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针对部分工作暴露出的“成果中间大两头小、产业定向不明确、组织性科研不够、研究路径单一”等问题,他建议,科研工作者既要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和科研的激情,也要充分审视所从事的研究对解决产业问题的贡献度,增强与企业结合的主动性,找准主战场。他提到,基因组育种技术要由繁入简,培育大品种,做产业需要的技术和产品;实验室要尽快落实大成果凝练计划,并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会议现场(记者 川竹 摄)

张启发院士强调,科学研究以解决重大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锚定目标,沉下心来做科研,甘坐冷板凳,锤炼真本领。他谈到,科研工作者要摒弃过去“外文文献中找支撑”的科研方式,要“卷起裤腿进大田”,面向产业,善于从产业中寻找科学问题,促进“专家与企业家”“成果与市场”的双向精准对接,做有价值的科研。他认为,凝练重大成果要树立远大目标,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团结一致,提前谋划布局,打有准备之仗。

校长严建兵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去做一件事情,前提是要改变认知。实验室要进一步深化有组织科研必须做到“5+1”,围绕真科学问题、有“清晰的”路线图、建立一支团结一致的队伍、整合调动合适的资源、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核心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联动以及科研范式的转型。他鼓励青年老师既要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天,心中有光、眼中有路。他建议,青年老师要有使命感,由兴趣驱动转变为使命驱动,做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要有信念,敢于平视这个世界,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做有意义的科研;要提高争取资源和团队组织能力,加强应用场景驱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要加强学习,深刻理解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学深悟透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关注行业、产业变化,从多组学研究转向人工智能,从单株学研究转向群体,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审核人 和希顺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