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学校首期人才研修班在襄阳举办,研修班聚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主题,搭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平台。南湖新闻网特邀不同学科领域青年教师代表,结合研修所得与育人实践,畅谈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思考,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更多智慧和力量。本期推送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王湘如的思考。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首期人才研修班,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特别是围绕“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引领驱动作用”的深入研讨,让我对自己作为一名从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研工作者的定位与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的工作聚焦于非洲猪瘟这一养猪业“头号杀手”的致病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这正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主战场,想要真正成为这个主战场上的主力军,就必须以战略思维引领科研布局,以产教融合重塑育人模式,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面向主战场,必须将科研方向深度融入国家战略
校党委书记姚江林在开班动员中强调要强化战略思维,校长严建兵在总结讲话中也深刻指出科研要避免“以论文为导向”,这让我深刻反思,非洲猪瘟防控研究的价值,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发表几篇高水平论文上,而应以能否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能否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为根本标尺。
非洲猪瘟防控是关系到国家养猪业生死存亡的“硬仗”,是保障近14亿人“菜篮子”稳定的“国事”。因此,我们的科研必须从“象牙塔”走向“主战场”,将实验室的研究与养殖场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无论是研发更灵敏的早期诊断试剂,还是创制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每一个科研课题的设立,都应源于产业一线的真问题、硬骨头。只有这样,我们的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具备服务国家战略的底气和实力,才能无愧于“国家队”的身份。
——争当主力军,必须以产教融合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陈焕春院士指出,“产教融合是教育强国之路”,这一观点振聋发聩。回顾我自己当前的研究工作,无论是病毒的分离鉴定,还是防控技术的效力评价,都离不开与龙头企业和一线养殖场的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不应仅仅是项目层面的“你来我往”,而应升华为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们要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将企业专家请进课堂,更要将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派到产业一线去,让他们在真实的疫病防控环境中学习、研究和成长。
在日常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陈焕春院士始终坚持“科研课题的确立来源于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与需求。唯有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才能服务于行业和社会”。对于兽医学科来说,一个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懂传染病学、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等的专业理论,更要懂养殖管理、生物安全和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亲眼看到非洲猪瘟给猪场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亲身感受一线兽医在防控工作中的艰辛与智慧。唯有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模式,才能培养出既能“顶天”(即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又能“立地”(即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
因此,这也就需要我们要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设博士后工作站、共同申报重大项目等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淬炼成钢,为产业输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强将”。
——推动一体化,必须以系统思维构建创新生态。
非洲猪瘟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动物医学的知识,还需要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建立疫情预警模型,利用新材料技术开发更加稳定的疫苗佐剂等,这些学科交叉的背后,就是新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路径。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也深感“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主动拥抱交叉、融入团队,在有组织的科研中贡献力量。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系统观念,鼓励他们辅修不同学科的课程,参与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只有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时,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颠覆性技术和引领性人才,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本文作者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 王湘如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