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学校首期人才研修班在襄阳举办,研修班聚焦“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主题,搭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平台。南湖新闻网特邀不同学科领域青年教师代表,结合研修所得与育人实践,畅谈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思考,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更多智慧和力量。本期推送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孙燕的思考。
7月19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首期人才研修班。我是一名长期从事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习惯于在生物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寻找规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本质,是在构建一个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湿地、湖泊、森林与农业资源,不仅是生态学研究的绝佳实践场,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也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高校作为生态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栖息地”,肩负着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才的关键使命。为此,亟需构建支持全链条成长的育人体系,将基础理论、交叉学科与实践能力有机融合。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生态学教育应顺应时代需求,以“智慧+”“智能+”“大数据+”为抓手,推动学科升级。通过引入智慧生态监测、AI建模等前沿技术,培养兼具系统思维、信息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新一代生态学人才。这要求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强化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路径,为长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输送能够驾驭复杂生态系统的创新人才。
生态学研究的价值不能仅停留在论文发表,更在于服务国家战略与回应现实问题。湖北在长江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研究的前沿性,更要将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校长严建兵在研修班总结中提到“以系统思维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并倡导“追求卓越的科研创新文化”,让我深受启发。卓越的科研文化如同生态系统中的自然选择压力,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突破、持续进化。
生态学的研究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涉及生物、环境、气候等多要素的复杂动态交互作用,而人工智能正深刻变革生态学的研究与实践范式。我将聚焦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核心难题,探索复杂生物群落的演替机制与驱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合生态机理与多维数据的AI大模型推理与预测框架,精准模拟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动态,为生态保护战略提供关键的科学支撑。这不仅是对个人科研工作的更高要求,也是实现理论创新服务现实需求的有效路径。
此次研修班,是一次认知飞跃,更是一次行动指引。我更加坚定了将“教育-科技-人才”看作一个协同演化的系统,以一体化改革推动生态学发展的信念。在教学中,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信息技术与跨学科元素的融合,培养具有广阔全球视野的生态学人才;在科研中,积极利用AI等前沿技术,聚焦人工智能与生态学交叉的关键问题,推动生态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在团队建设中,以协同创新为目标,秉持有品位的科研精神,共同打造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团队。
(本文作者系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孙燕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