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晏华华)“亩产410.2公斤,蛋白含量10.8%,较市面上主栽玉米品种蛋白质平均含量高2个百分点。”8月5日,在武汉市经开(汉南)区举办的湖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推进会暨武汉市高蛋白玉米现场观摩会上,专家组测定了一个高蛋白玉米品种的平均亩产和蛋白质含量。
活动花絮(记者 杜乂旻 晏华华 摄制)
来自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等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团队,广西扬翔集团、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链的企业代表与会,共同见证了高蛋白玉米丰收盛况。


长江之滨,沃野苍苍
这块示范基地由武汉市天照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今年4月,合作社负责人罗海波在武汉市高蛋白玉米种植补贴政策支持下,试种了300余亩高蛋白玉米。历经春季干旱、夏季高温等极端天气,近日迎来丰收。除了蛋白质含量高,平均产量较周边其他常规玉米品种也高出10%左右。

“满地尽是黄金甲”
罗海波的基地是武汉市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展示示范推广的一个缩影。为推动高蛋白玉米示范推广,今年武汉市首创高蛋白玉米种植补贴政策,全市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展示示范累计10455亩。


高蛋白玉米机械化采收作业
高蛋白玉米的推广种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我国三分之一的耕地种的都是玉米,2024年玉米总产超过2.9亿吨。玉米蛋白质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能够多提供290万吨的蛋白质,相当约800万吨大豆的蛋白产量。当前我国饲料蛋白存在较大缺口,对大豆进口依存度高,每年进口大豆约1亿吨。发展高蛋白玉米,既能从源头上提高能量转化率与饲料转换率,还能减少对大豆和豆粕的进口依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协同推广模式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教授团队根据产业研发需求,解析了高产高蛋白宜机收多性状协同调控的遗传基础,形成了产学研融通的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图谱,培育了产量不降低、籽粒蛋白含量从8%提高到12%的新品系。


严建兵教授介绍高蛋白玉米品种特性
为了将这一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洪山实验室、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种植基地和养殖企业构建了“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一体化设计,全产业链协同”的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协同推广新模式,打通高蛋白玉米“种质创制、品种研发与标准制定—高蛋白玉米专种、专收、专用—高蛋白玉米饲料降本与养殖增效”全产业链闭环。农户、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均能在这种模式中获益。

产业链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与会代表留影
活动当天,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湖北鑫牧丰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扬翔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产业链企业代表和种植户代表分别围绕高蛋白玉米产质协同栽培技术与应用、“星空地”遥感监测技术助力武汉高蛋白玉米智慧化种植、武汉市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项目实施情况、高蛋白玉米饲料智造一体化工作等主题研讨交流。

交流研讨会现场(以上照片由记者 晏华华 摄)
未米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洁婷宣读了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推广倡议书,号召强化政策引领、深化创新驱动、贯通全链闭环。“政产学研用”携手同心,推动高蛋白玉米产业从武汉“试验田”走向全国“丰产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饲料自给率、促进畜牧业增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贡献“金色力量”。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教授介绍,高蛋白玉米推广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赋能产业提档增值、造福全产业链主体等多重潜力,开辟了一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希望能与各方协作,在武汉培育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微生物产业、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农业智能装备产业、精准营养相关产业,通过这些产业带动引领全国养殖业、食品行业、种植业转型升级。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珍表示,一粒玉米承载着国家战略,多方合力撬动着产业变革。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全力服务推动高蛋白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助力湖北支点建设贡献武汉农业力量。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陈志勇指出,进一步推广好高蛋白玉米一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在提单产、育良种上发力,依托湖北洪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坚持价值取向,在增效益、降成本上久久为功,不断加强“政产学研经服用”等主体的协同,持续完善新质生产关系。三是要坚持政策指向,持续设项目、建平台,争取在湖北和武汉创设农业科技引领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
审核人 邱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