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师者】晏水平:用心雕琢每一块璞玉

“在这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学术之路上,每当我迷失方向时,晏老师总是那个带领我走出迷雾的人……”2024年学校“学术希望之星”评选会上,工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郑璇这样说。她口中的“晏老师”就是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晏水平教授。

▲“优秀导师”晏水平教授(受访者 供图)

从教16年,晏水平不仅是农村能源领域的“碳路先锋”,更是研究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秉持着“以心换心”的育人理念,带领一群年轻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坚定。

他说:“每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导师要做的,是用心雕琢,静待花开。”

团队文化沃土育新苗

“实验室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这是晏水平团队学生的共同感受。

晏水平深知,科研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更需要温暖的氛围,一个好的团队氛围是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因此,他致力于打造“温馨和谐,严肃活泼”的团队文化,并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让研究生在团队中既能安心学习,又能静心科研,最终定心工作。

▲晏水平教授与新生作交流(受访者 供图)

“入学前我就已经知道课题组的基本情况了。”去年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汪瑞仅三天便很好融入了研究团队。“未入师门,先识课题”,这是晏水平团队对新生的独特要求。对于初涉学术领域的研究生新生而言,入学伊始便面临着诸多未知与挑战,所以在研究生入学前,高年级研究生会与新生提前对接,通过线上交流、线下走访等方式,向新生详细介绍团队的基本情况、科研文化。

入学后,晏水平会与每位研究生交流。他会根据每位新同学的专业基础、学术兴趣及职业规划,量身定制课题背景的深度解析,还结合团队多年来的研究积累与行业前沿动态,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科研问题拆解为易于理解的模块,帮助新同学构建起清晰的课题认知框架。“现在的我已经没有入学初期因陌生带来的迷茫与焦虑了,研究方向也基本明确了”,汪瑞说。

晏水平还特别注重毕业生与在校生的传承,他不仅邀请毕业生来校向同学们讲述求职经历与工作思考,还会带着同学们到毕业生单位开展交流。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复帅至今还记得三年前魏建东、徐朗等校友来校与他们交流的场景,从求职前准备到身份转变,从专业知识迁移到实际项目开展,校友们的讲述让李复帅等同学们直观了解行业动态,激发了学习动力与职业憧憬。如今即将毕业走入职场的李复帅说:“那时我们逐渐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增强了我们在科研道路上的信心。”

▲晏水平教授课题组师生足球友谊赛后的合影(受访者 供图)

在晏水平的团队,科研与生活从来不是割裂的平行线,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串联起师生间更加深厚的情谊,也为紧张忙碌的科研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在团队师生足球友谊赛上,晏水平和同学们一起在球场上奔跑、呐喊;在师生登山活动中,大家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交流学习生活趣事;在毕业季团建活动时,大家围坐一起分享过往点滴……他们还为团队设计了专属Logo,一起摆出Logo真人造型。每年年末,同学们还会发布师生年度表情包,这些表情包充满了创意和趣味,记录着团队生活的美好瞬间,成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独特纽带。

“晏老师教会我们,科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携手同行。”2024级博士研究生孙涛感慨道,在这样的团队文化氛围下,同学们的归属感爆棚。

“三会一堂课”托举学术成长

如果说团队文化是“软实力”,那么晏水平团队的“三会一堂课”制度则是科研训练的“硬支撑”。每日早会、每周组会、年度学术交流会以及一对一论文“私教课”,构成了学生成长的阶梯。

▲课题组早会现场,同学们汇报计划(记者 徐行 摄)

自2011年担任导师以来,晏水平坚持每天8:30到实验室主持早会,风雨无阻。每一个同学都需要在早会前提前规划当日工作,并在早会上汇报计划。晏水平全程参与,认真倾听同学们的汇报,并现场解决他们提出的疑问。

“前几天早会还解决了我这段时间的困惑呢!”在最近的一次早会上,孙涛在汇报时提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晏水平仔细询问了实验的细节,与大家一起分析可能的原因。在他的指导下,孙涛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找到问题所在,顺利推进了实验。“每天早会就是一场‘清晨八点半的坚持’,在这样的机制下,我们不仅明确了当天的任务,还培养了我们时间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消除了科研中的惰性。”每周的组会则是头脑风暴的舞台。组会上,新生汇报文献,老生汇报研究进展和最新文献。大家积极讨论,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课题组组会现场(受访者 供图)

“晏老师的记忆力简直惊人!我们组十几个同学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他随时能切换思路,连我三年前的实验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在一次组会上,博士研究生郑璇汇报了一个关于实验方法的思考,晏水平立刻翻出几年前组会记录本,指出类似的实验原理曾出现在另一名同学做过的实验中,通过前后对比分析,为郑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这次讨论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郑璇说,“组会不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还帮助我们及时纠偏研究方向,让我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进阶。”

▲课题组学术年会(受访者 供图)

每年的内部学术交流会,则是晏水平团队学术成果集中展示与交流的“盛会”,而背后的“总策划师”却是团队里的同学们。从议题策划到嘉宾邀约,从报告遴选到会场调度,同学们全程参与。但晏水平对学生的“放权”绝非放任自流,他像搭建脚手架的建筑师,既给予学生自主空间,又在关键节点提供支撑。他深知,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才能真正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学术素养。

2024 年,博士研究生熊荣波成为了学术交流会的主持人。接到任务时,熊荣波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能让自己在组织大型学术活动中积累宝贵经验;紧张的是,学术交流会涉及的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细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影响活动的效果。“幸运的是晏老师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和自主空间,遇到困难时他又总是及时出现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的经历让我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晏水平教授指导论文(受访者 供图)

“这篇论文的逻辑链像断线的珠子。”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恩宇第一次将学术文章初稿交给晏水平时,得到的是满屏密密麻麻的批注。晏水平为他开设了“私教课”,从论文框架到逻辑层次再到语言表达,晏水平与他一对一交流。王恩宇记得,为了完善一段讨论,两人在办公室反复修改到深夜。在晏水平的指导下,王恩宇的文章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最终得以成功发表。晏水平说:“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们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研究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顶天立地,立志科研为报国

“科研要顶天,也要立地。”这是晏水平常对学生说的话。晏水平非常注重引导同学们关注学科前沿问题,激发同学们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和担当。在他看来,学术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理论层面,更要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

▲在晏水平教授鼓励下,博士研究生王恩宇与相关领域国际学者交流(受访者 供图)

▲晏水平教授为学生创造交流机会,博士研究生石明菲向国外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受访者 供图)

他会定期组织前沿学术分享会,分享自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所见所闻,解读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趋势。他常提及,随着国家“3060 双碳目标”的提出,在他们所专注的二氧化碳减排及农业利用技术与装备领域,新的挑战和机遇已不断涌现。所以在日常的科研指导中,晏水平会非常注重引导同学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的研究课题。

▲晏水平教授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图为博士研究生梁飞鸿在比赛中作汇报(受访者 供图)

从科研项目的选题、设计,到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他都会与同学们强调,科研要紧密联系实际,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他还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以研促赛,以赛促学,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为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在晏水平教授的引导下,博士研究生郑璇(右二)带领团队在“华清杯”全国CCUS创新创意大赛获得第一名,图为颁奖现场(受访者 供图)

2022年,郑璇带领团队在“华清杯”全国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创新创意大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这个致力于解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中实际问题的比赛中,郑璇团队的参赛项目正是在晏水平教授的引导下,敏锐捕捉到国家在煤电联营行业发展过程中,对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和碳减排的迫切需求。

团队成员们深入研究、因地制宜,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综合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脱硫烟气等主要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并成功制备出矿井填充材料、分子筛、碳酸钙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对实现从矿井开采到燃煤发电过程中多源煤基固废和燃煤烟气协同处置、减废降碳利用意义重大,为推动煤电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郑璇说:“这次比赛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充满了自信。”

▲毕业季,晏水平教授与毕业生合影(受访者 供图)

▲师生亲密无间(受访者 供图)

十余年来,晏水平躬耕育人一线,累计培养了12届30余名研究生,其中8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评“学术希望之星”,更有十余名毕业学子成为环保、能源领域的骨干力量。在育人答卷上,晏水平书写的不仅是学术传承的篇章,更播撒下润泽心灵的教育火种。

在博士研究生石明菲的心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她在读研期间逐渐清晰的梦想,而这一切源于晏水平春风化雨般的师者风范。“炽热的家国情怀、执着的科研理想、严谨的治学态度、温润的育人情怀”,石明菲说,“我要成为像晏老师这样的老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理想的播种人,这就是师道传承的最美模样。”

▲晏水平教授指导学生(记者 徐行 摄)

2024年,晏水平获评学校“优秀导师”称号,而他对此淡然一笑:“导师的成就,永远藏在学生的成长里。”当被问及“优秀导师”的秘诀时,他的答案朴素却有力——“用热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用真心守护他们的成长,用爱心铺就他们的未来。”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晏水平)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