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外国语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切嘱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增强语言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塑造核心价值为主线,深化文化育人、学术育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力、自主学习力和国际胜任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富有校本特色的外语发展新篇章。
公共外语深化改革 服务“四新”与“双一流”建设
校党委书记高翅在参加学院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教学研讨会时特别指出:“‘双一流’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不仅要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要具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全球胜任力,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翅现场指导公外教师开展国家混合教学创新大赛
回首过去五年,学院在公共外语教育教学领域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改革。
秉持着“语言为本、价值塑造和文化育人”的理念,学院在全国率先设计并推行分层分类分级、本硕博贯通公共外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从通用英语、文化类英语到学术英语的递进。本科生通用学术英语按学科大类分为农林类、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英语按学位类型和层次开设了《学术英语交流》等3门课程,为“智慧农业”“生科英才”“张之洞班”“动科本硕连读兽医硕士”“动科博士生”等开设了定制化课程。
学院建成5门省级一流课程,出版《农科学术英语写作》《文化与翻译》等10本教材,首创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农科学术英语语料库网络检索平台”,包含农科专业期刊论文语料库、汉语母语学习者语料库和对比语料库三层架构,为9个涉农学科的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
出版校本化数字教材《耕读中国(英)》
《中国文化概况》课堂活动带领国际学生一同感受中国汉字之美
《学术交流英语》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十二届“校长杯”大学生英语竞赛圆满举办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学院迎难而上,充分运用人机互动、数智赋能等手段,全力保障了寒假学习的连贯有序和春季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到“学习不断线、上课不停学”。《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以“华中农业大学:‘空中课堂’传递知识与信心”报道了公共外语教学改革。
学院引进iTEST、iWRITE、讯飞口语等学习平台,为全校师生精心打造出智慧外语学习环境,“通用人工智能大学英语听说助手”项目荣获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2024年首届“教育数字人大赛”一等奖。
学院师生参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建设与测评工作
五年来,学院在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上精耕细作,影响深远。
师生携手共创微公号“狮山公外”“狮山品译”,刊载的学生优秀原创作品广受好评;校英语广播电台每周精心制作播报各类英语新闻,将世界之声传递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校长杯”大学生英语竞赛以“致敬经典”为主题,将百余部经典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成为融入华农基因的外语实践活动品牌。
学院教学改革成效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2024年春,学院针对“学术交流英语”课程开展问卷调查,96.6%的研究生对该课程非常满意。参与调查学生纷纷表示,课程内容具有引领前沿、紧扣时代的特点,教学过程充满互动性和探究性,大幅提升了他们的学术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专业+” 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
面对时代之变,学院积极推进英语专业守正创新,顺势应变,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由培养工具性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跨学科人文性研究型人才,致力于培养“语言+”“专业+”复语、复合型人才。
英法创新实验班何冠丽同学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训练研究所实训并获得证书
学院牵头设立了“领导力与全球胜任力”荣誉辅修课程群,面向全校遴选优秀学生,已有6批次近200名学生参与研修,56名同学获得了校领导力与全球治理能力荣誉辅修课程证书,52名同学获得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颁发的全球治理课程证书,180人获得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颁发的PBL交叉学科线上课程证书,87名同学参与了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等境内外国际胜任力实训项目,6人成功进入联合国总部、意大利“一带一路”研究机构、东盟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实习。学院先后开设了2期英语辅修专业,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持续助力。
俄罗斯莫斯科金融工业大学来我校洽谈联合培养项目
学院全方位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围绕英语国家一流专业和商务英语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以增强“一感三力”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英国文学导读》被评为国家线线上一流课程;《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5门慕课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成3门知识图谱课程。
与此同时,学院全面开展了线上线下融合式、人机互动式等教学改革,建立了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考核体系。近几年毕业生深造率近35%,多数同学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读研,部分同学出国(境)深造。
2021年,“英法创新实验班”首次招生。副院长方红表示,“双语班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复语能力,同时能够进行跨界思维和参与国际治理的卓越人才。”“英语+法语”复语型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生共获国家级奖项88项、省级奖项56项,14人参加了“国际组织实习生预备营”项目,8人参加“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项目,4人获得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签名推荐或参与实习实训。截至目前,“英法创新实验班”首届即将毕业的19名同学中,已有6人免推至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深造、1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全球胜任力实训项目在欧盟中国委员会交流
21级英法双语班于垚颇有感触地谈道:“参加国际组织预备营的经历使我的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视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多语学习者在处理信息时常常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能够更从容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这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尤为关键。”
新文科创新发展 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知识体系已经不能充分解释和圆满解决现有问题与挑战。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意味着中国范式所提供的,是一整套不同于以往的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式,是具有科学革命性质的全新知识话语体系。”学院党委书记冯国林提道。
为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学校高度重视文科专业建设和“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学院不断加强外语学科自身建设,着力做好“外语+”建设,在外语与农学、生命科学、食品健康等特色学科上,融合发力来推动新文科建设。
五年来,外国语学院重视外语基础、文学素养、跨文化思维和翻译工具,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治理。
研究生黄焜瑜作为翻译随同严建兵校长出访刚果(布)
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项及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3项,获批总经费203万元。
学术著作方面,学院出版专著13部、译著6部、词典1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篇。《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先后对外语教师有关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学术话语国际传播的观点进行了报道。
学院举办“文明互鉴下的第三方市场科技与人文合作研讨会”
学院持续聚焦国际热点问题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中非关系、中欧关系以及法国问题研究方面影响力日益增强,成果丰硕。学院于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成功主办湖北省科技厅指导的“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框架下的平行论坛,有力支撑了地方政府开展对非合作事业。
举办“第二届新媒体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院智库建设成果显著。向教育部、外交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宣部等国家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累计递交资政报告40余篇,20多篇报告获采纳或批示,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益建议。
举办“第九届学习词典与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
近五年,学院积极承办了“新媒体翻译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创新与词典革新国际学术会议”“形式语言学前沿国际学术会议”“第九届学习词典与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文明互鉴下的第三方市场科技与人文研讨会”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助力中外学界共同体建设,引导科学研究入主流进前沿。
党建育魂、思政育人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党建领航,培根铸魂。近五年,学院落实“党建质量提升源头工程”,夯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根基。学院一体推进“红色导师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互补互促,促进师生党员联学联建。教师党员成为学生的思想“领航员”、党纪“教导员”和学业“指导员”。学院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和生活纾困,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院赴乡村振兴示范点鄂州沼山开展“精读精讲”活动
党员支教团赴天门市干驿小学支教
学院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师生党员共同参与时政案例分析大赛、微党课大赛、“二十大”主题时政翻译大赛、“E起学党史”以及毕业生党员“最后一堂党课”等。
课程思政育人全覆盖,增强学生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近五年,学院积极构建“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
课程思政建设成绩出色。学院努力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共获批主持43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6项结题优秀。《农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案例被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评为优秀案例,《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4门课程思政案例上线新华思政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机构主办的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中,学院先后获得15项荣誉。
《高阶英语》课程上线新华思政
教、研、赛相长,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院多举措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深入落实“育人多倾听师生”,坚持举办年度教学专题研讨会(会期1天),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举办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支持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主持教研项目、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磨课等。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赛事集体备课
近五年,学院6名教师获ISW(教学技能工作坊)、FDW(教学技能引导员工作坊)培训证书,8名教师赴国外访学。教师团队或个人获青教赛、教学创新大赛、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各类竞赛奖项50余项。学院1人入选国务院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获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5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3个基层教学组织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姚江林为陈晓彤老师颁发“五一”劳动奖章及证书
文美融育,启智润心。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促进师生融乐、激发校园创意、体验生活美学”为主旨,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两季三节”,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立项,激发学生表达“奇思妙想”,引导其在探索中发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成长。
学院承办华中高校外语文化节
师生共聚“外院之夜”特色活动
以赛促学,学以致用。学院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外文歌曲大赛、外语配音、演讲比赛、英文三行诗比赛,在全国高校大学生5分钟科研英语演讲、全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等一系列赛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华农人文风景。
张啓瑞获第28届“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以上照片由外国语学院 供图)
展望未来,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勇于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和凸显校本特色的外语教育新范式,持续引领全国公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深外语学科特色内涵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当代中国文化融入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持续服务好学校“四新”“双一流”建设,助力中国涉农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
(本文作者系 通讯员 李钰婧 王佳佳 郭强 田欣雨 学通社记者 李豆豆 审核人 冯国林 秦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