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师者】杨细燕:育人如“棉”,惟愿“棉花似锦”

“每个学生都是一粒棉花种子,有的花期早,有的花期晚,只要用心培育、用情浇灌,终将开出美丽的花。”留校从教16载,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杨细燕在矢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成长为一名优秀导师,而她培养的22名硕士与14名博士研究生,正如一颗颗饱满的棉种,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广袤田野中,书写着“棉花似锦”的成长篇章。

杨细燕在2024年优秀导师奖评选会上(记者 晏华华 摄)

立德树人,激扬兴农梦想

“育人先育德。”杨细燕始终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把 “强农兴农” 深植于心,践之于行。

每年研究生开学第一课,她都会亲自讲授“做一个卓越而有温度的研究生”。作为棉花团队研究生育种第八支部“红色导师”,她推动教工支部和研究生支部“1+1”共建,组织教授党员“讲党课”,激励研究生党员在科研中勇挑重担。她指导成立“棉花团队学生会”,让学生党员主导实验室日常管理,在公共事务中锻炼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她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科技小组,开展“党旗田野”系列活动,分赴鄂州、黄冈、新疆等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以前有同学畏惧边疆艰苦,如今大家主动申请去新疆。”看着学生们的转变,杨细燕倍感欣慰,她参与指导的新疆社会实践团曾获评校级优秀团队。“她始终跟我们强调,做研究既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更要确保研究成果能服务于田间育种,落地大田。”博士研究生孙思敏表示:“如今我已深深懂得,心里既要装着实验室的分子机制探索,更要装着千里之外那片渴望雨水的棉田。”

杨细燕(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图片来源 湖北日报)

自2002年进入棉花团队开展本科论文起,杨细燕便与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也在深入研究棉花的过程中明白“育苗要趁早,才不会荒废花期”,因此特别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点燃学生兴农梦想。在承担《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 6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她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理念,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选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找准盲点、追踪热点的教学案例拓展教学内容。她积极利用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数字课程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基础和前沿结合、理论和实际结合、本研贯通”。同时,她主编、参编教材5部,主持“数字化”等教改项目 5 项,多措并举助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这些孜孜不倦的努力,不仅让杨细燕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等荣誉,还让许多本科生坚定了选择从事农业领域研究和工作的志向。2021级本科生梁靖瑜在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时主动联系她:“您的《分子生物学课程》让我找到兴趣所在,《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让我发现了植物遗传转化的奥秘。您的课让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想成为您的研究生!”

因材施教激活创新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棉种’,需要量身定制‘培育方案’。”杨细燕的电脑里存着一份持续更新的特别表格,这是她为所有研究生建立的“成长台账”,一人一策、一人一案。

每一级新研究生入学,杨细燕都会深入了解并指导每个同学明确目标,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路径,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并逐一详细记录跟踪。日常指导中,她通过两周一次的棉花抗逆小组会和一周一次的棉花团队大组会与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沟通;通过定期的研究进展汇报,着力锻炼学生的信息抓取能力、学术志趣培养、知识迁移构建与表达水平;从选题、课题理解、开题到讨论与总结,每一环节严格把关,系统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她对每个同学课题的把握非常全面,每次提出的建议总能一针见血,让我深受启发。”已进入硕士阶段第三年的韦俊豪表示:“杨老师常说,每一位同学都像一朵棉花,有的花期早,有的花期晚,这句话一直温暖和鼓励着我们。”

杨细燕(左二)与学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参加学术交流(受访者 供图)

2020级硕士研究生夏林杰初入课题组时,一度对研究方向感到迷茫,对每周课题进展毫无头绪。杨细燕时常与他交流,为他推送相关文献,可他状态依然不佳。为帮助他重建信心,杨细燕建议他从两位师兄课题中的蛋白质磷酸化入手,攻克磷酸化技术,并主动联系校内外三家相关实验室,为他提供学习参考的平台。一段时间过后,夏林杰完成了指定蛋白的磷酸化过程,杨细燕又引导他着手本实验室磷酸化平台建设,思考优化提升方向。在这样针对性的指导下,夏林杰迅速成长为团队里的“蛋白小达人”,而他原本的钙信号相关课题也逐渐步入正轨,如今进入博士研究生三年级的他,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学术SCI论文4篇、申请/授权专利3项,在国内会议上作报告,还在国际会议中斩获优秀海报奖。“杨老师不仅是引领我探索棉花抗逆奥秘的学术导师,更是教会我‘如何做科研、如何做学者’的人生引路人。”夏林杰坦言,导师的指导早已融入他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这份能力和视野,是我一生的财富。”

近年来,杨细燕指导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荣获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励八十余人次,指导的9名毕业博士(含共同指导)均入职高校或国家级科研单位。团队在抗逆新通路、棉花抗旱机制及节水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学界与媒体的广泛关注。“我最开心的是,学生在一些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时刻记得跟我分享。”杨细燕对她指导过的数十名学生了如指掌,正是这份用心让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都愿意经常跟她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成长。

以身作则,淬炼科研品格

“做棉花研究,不能只困在实验室,要到新疆的棉田里闻‘硝烟味’。”杨细燕聚焦棉花主产区新疆,带领学生攻克产业关键问题 —— 培育抗旱节水品种、开发高效种植技术。自2015年起,从大群体的抗旱性筛选到重要品种需水规律解析,她每年带领学生在新疆种植数十亩试验田。2022年,她受聘为新疆农垦科学院“客座专家”,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锻炼成长。

杨细燕(右一)在新疆棉田调研(受访者 供图)

每次赴疆调研,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应学生的需求。有时刚下飞机,便带着行李直奔基地;有时顾不上吃饭,就赶赴田间与学生并肩作战。“只要学生说‘老师,我在地里面,您要不要过来看一下’的时候,我是一定要过去的。”杨细燕说:“要让他们知道,我永远在他们身后。”这份坚守深深感染着学生。“她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师者风范——不张扬、不辞劳苦,却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如今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岳丹丹回忆,自己曾因制备单细胞悬液屡屡受阻,杨老师翻出自己博士时期的实验笔记,逐页帮她分析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助其突破瓶颈。博士后张冰则分外庆幸近十年来一直在杨老师身边学习工作。“当初选择她是源于对学术的向往,如今仍愿意追随,则是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留恋那份如家人般的温暖与安心。”张冰动情地说,“那些耀眼的科研成就早已不足以定义她——柔韧、温暖、真诚而热烈,才是她生命最美的注脚。”

杨细燕(左二)与学生在田间取样(受访者 供图)

目前,杨细燕课题组已突破抗旱鉴定的主要技术瓶颈,实现抗旱性状的高通量鉴定和抗旱遗传机制的深度解析;揭示了钙信号通路调控棉花抗旱的新机制;创新抗旱棉花资源60余份;提出节水超过20%的棉田用水方案。杨细燕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强与企业和农业推广部门的合作,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田间地头,让科技更好造福于民。

十六年教坛耕耘,杨细燕如同一株坚韧的棉株 —— 以温柔之心守护学生成长,以坚定之志深耕强农事业。她播下的“棉种”已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而她自己,仍在育人与科研的田野上,默默浇灌着下一片 “似锦棉田”。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杨正莲 审核人 周雄)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