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狮山校园有一批特殊的“守护者”,他们以晨光为始、星夜为继,兢兢业业扎根一线,在守护学校消防安全的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默默扛起全校消防安全的重任。
消防培训演练,一个都不能少
10月12日清晨,2025级研究生新生消防安全培训演练在金菊路拉开帷幕。灭火器实操区前,同学们神情专注,跟随指令完成一次次模拟灭火操作,整个实操过程井然有序。

▲学生在进行灭火器实操演练(通讯员 侯国涛 摄)
“提、拔、握、压——在上风口对准火焰根部!”经过知识培训、实操体验等环节,看着新生从生疏到熟练逐步掌握灭火器使用要领,本次培训的组织者、建安部党员黄青松欣慰地说道:“我们连续11年开展覆盖所有新生的消防培训演练,就是要让每名学生都‘真学、真懂、真会’,把消防安全技能转化为自我保护的‘硬本领’。”
为确保消防技能人人过关,现场共使用灭火器1200余个,组织28名工作人员全程指导、24名学生志愿者参与组织协调。本次培训演练涵盖灭火器、消火栓、防烟面具的使用教学,逃生帐篷体验及消防安全常识讲解等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黄青松在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校园建设与安全保卫部 供图)
“这次培训不只是学技能,更让我意识到安全是一种责任,必须时刻放在心上。”农村发展专业2025级硕士研究生王晓晓在培训后感慨。
五年来,学校持续推进“百千万”安全教育行动,逐步构建起常态化、全覆盖的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体系,累计开展演练与培训150余场,覆盖师生5万余人次。正如黄青松所言:“我们希望‘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转化为每位师生的行动自觉。”
安全隐患排查,一个都不放过
“每一个感烟器都是一个房间的‘哨兵’,平时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起大作用。”作为一名从事消防工作17年的“老兵”,孙勇正在检查荟园学生宿舍区的消防设施。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确保110余栋建筑的83套独立消防报警主机、3万余个感烟器,以及液位、水位、水压传感器,还有全校范围内所有的消火栓、灭火器时刻处于“快速应答”状态。

▲孙勇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校园建设与安全保卫部 供图)
风险客观存在,隐患必须消除。孙勇把一件件"小事"做进了师生的心坎里:每天穿梭在校园中,挨个检查消火栓压力、排查管道渗漏、检修灭火器、疏通消防通道。“这些设备是守护消防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哪怕一点小问题都可能酿成大隐患,容不得半点含糊。”孙勇说。为此,他每个月对全校主要消防设施开展1次全面检查,每学期组织开展2次覆盖全校范围的安全检查……

▲周洪亮在检查实验室气瓶(校园建设与安全保卫部 供图)
在校园消防安全体系中,实验室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安全管理办公室党员周洪亮的日常工作,就是与实验室里的安全隐患“死磕”。“严”,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周洪亮介绍,学校共有实验室近3000间,前者涉及危险化学品、高压、高温等特种设备需重点监管的实验室有913间,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前不久,在审核实验室气瓶固定整改报告时,他看到“已安装防倒链”的说明,并未轻易通过。他解释道:“光有防倒链不够,还得看链条强度是否足够、固定位置是否正确、气瓶顶端的保护帽是否全程佩戴到位……”周洪亮随即联系实验室负责人,要求补充整改细节照片,待现场核对无误后,才最终在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中点下“审核通过”。
如果说“严”是他的工作准则,那“疏”便是他的工作智慧。“审核不是‘一拒了之’,而是要帮助实验室找到可行的整改方案,”周洪亮强调,“只有深入现场、找准症结、疏通堵点,才能提出专业建议,把安全隐患整改落到实处。”为确保隐患治理取得实效,除不定时抽查外,周洪亮和同事还制定了常见隐患排查项目表,督促实验室严格执行“日巡查、周检查、月排查”的日常管理制度。
事故应急处置,一刻都不能缓
“火情处置容不得一点耽搁!”6月的一个正午,建安部应急办公室的黄远卓刚端起碗筷,一通电话让他瞬间绷紧神经——荟园七栋某寝室发生火情。他立刻撂下碗筷,与同事刘锴5分钟内抵达火灾现场。

▲黄远卓在查看消防车水压(校园建设与安全保卫部 供图)
抵达现场后,黄远卓第一时间对接由宿舍管理人员组成的“最小应急单元”,同步划定警戒区域、疏散周边学生,再迅速勘察火情源头,锁定起火原因是“未断电+劣质充电宝”。他一边指挥现场人员有序疏散,一边熟练配合刘锴和校园消防队开展灭火作业。由于处置及时、恰当,火情很快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

▲刘锴在培训消防队员(校园建设与安全保卫部 供图)
火患扑灭后,黄远卓和刘锴的工作并未结束。他们在现场细致记录火情细节、拍摄证据照片,逐项完善应急处置笔录。“我见过太多因‘小疏忽’酿成的‘大麻烦’,每次处置都是一次鲜活的安全教育课。”刘锴说,比起事后补救,他更希望师生能把安全规范刻进心里,让应急技能“备而不用”。
黄远卓和刘锴的“强业务、快反应”,并非偶然。作为华农“快反处突”队伍中的一员,他们背后是学校打磨多年的应急管理体系:从“30秒分警、3分钟出警、5分钟到位”的快反标准和快速反应的最小“应急处置单元”,到“3+6+N”多部门联动机制;从定期开展的应急处置实操演练,到建立安消一体化管理平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平台、每一次培训,都为一线安全人筑起了“能打仗、打胜仗”的底气,更为学校每一位师生筑牢安全屏障。
(本文作者系校园建设与安全保卫部通讯员 陈丽 学通社记者 冯韬越 审核人 雷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