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师者】曹扬荣:厚培“共生”沃土,茂育时代英才

他,学成归国,致力于生物固氮资源的发掘研究。

他,扎根华农,专注于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初见他时,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认真指导论文修改时留下的红色批注。

细聊下来,最令人感动的,是他胸怀家国、爱生如子的师者情怀。

他就是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曹扬荣教授。

为学:传承使命攀高峰

“外国再好,但我的根在中国!”2015年,怀着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科研事业的热忱,曹扬荣加入由陈华癸院士创立的生物固氮团队,开启了新的科研征程。

然而,回国后的科研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对曾主要从事拟南芥抗病机制研究的曹扬荣来说,生物固氮研究几乎是全然陌生的领域,相关工作需要从零起步。

因为“基础薄弱”,早期的探索之路举步维艰。但曹扬荣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质朴而炽热的心愿:让根瘤菌固氮研究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为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2018年下旬,陈华癸先生的最后一名弟子张忠明老师将实验室交付于我,我知道,这一举动既饱含了老先生的期许,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重任。”曹扬荣说,“陈华癸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战乱中的中国,为我国生物固氮研究献出了毕生心血,我们唯有接续这份深情、肩起这份责任。”

在强烈的责任感驱动下,曹扬荣接过生物固氮团队负责人的接力棒,带领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专注于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及大豆分子遗传学研究,在科研探索中不断突破。

曹扬荣老师(二排左四)和团队师生组织第二十四届全国生物固氮学术研讨会暨陈华癸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后留影(受访者 供图)

随着实验室研究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研究思路的拓展,近年来,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入选湖北省自然基金创新群体,并揭示了根瘤菌入侵、根瘤菌识别及根瘤固氮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为扩大根瘤菌宿主范围和提高根瘤高效固氮提供了关键基础和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 Cell等杂志。

为师巧手点拨育英才

多年从事根瘤菌固氮研究,曹扬荣对育人有其独到的见解:“正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师生之间也应是共鸣、共生、共享、共创的共同体。”

每次的实验室组会,学生们很是期待。曹扬荣不仅会为大家介绍最前沿的科研问题,还会结合国际国内局势和时政热点为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思。

曹扬荣老师(一排中间)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受访者 供图)

“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学术的高度,更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年来,曹扬荣倾力践行教育报国理想,组织师生共同探索前沿课题,用创新实干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指导课题时,曹扬荣总会引导同学们“从失败中学习”。2024级博士研究生王明玥深有感触地说:“实验失败时,曹老师最关心的往往不是下一步计划,而是失败的原因,这也敦促着我们不断反思,在失败中成长。”

在同学们眼中,曹老师从不批评人,他总能看到大家的优点,这也赋予了大家更多开拓向前的勇气。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关郁欣说:“第一次写综述时,毫无经验的我写得很糟糕,收到稿件后,老师不仅肯定了我认真学习写作的态度,还逐段逐句为我写下修改建议和理由,耐心引导我一轮又一轮修改。每次收到老师的反馈,我都特别感动。”

曹老师性格随和,很多人并未受教曹扬荣门下,却因曾受其点拨心存感恩,自视为曹老师的私淑弟子。

江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黄仁良研究员便是其一。回忆狮山岁月,黄仁良动情地说:“2015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刚刚回国的曹老师办公室请教,他的坦诚和敏捷让我很快理清了思路。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了密切合作,并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学术情谊。”

此后,无论是遇到困惑,还是有创新构想,黄仁良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曹扬荣老师。步入工作岗位后,黄仁良更是与曹扬荣老师携手开展课题研究,依托水稻菌根共生研究成果,他培育出赣菌稻1号、浮香1号等主审品种3个,相关成果还获得国际米食味金奖。

曹扬荣带班,既重“关心关爱”,更重“激发动力”。

作为学校2021级英才班班主任,曹扬荣颇爱和同学们“唠嗑”。每次开班会,大家从学习科研说到兴趣爱好,从家庭成员聊到社交圈。正是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让曹扬荣成为了同学们心中最信赖的人。

班级同学周宇欣因学业繁重,曾在是否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上举棋不定。曹扬荣便鼓励她跳出舒适圈,在跨界创新中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周宇欣积极组队,并作为团队负责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银奖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银奖等荣誉。

在曹扬荣的带领下,2021级英才班同学全部转为直博生,班级接续荣获优秀班集体、学风建设先进班级体等多项校级荣誉,曹扬荣也被评为学校2023年优秀班主任。

为人以身示范促发展

“幽默风趣”“真诚可爱”“暖心”“全面”……说到心目中的曹扬荣老师,同学们纷纷脱口而出,而那些流淌着牵挂、指引与希冀的记忆,也在同学们心头激起层层涟漪。

“曹老师待人诚恳,无论什么学生来访,他都热情接待。”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耀华说:“学生、同事、朋友托曹老师帮忙,指导论文、基金,写推荐信……曹老师无不竭诚相助。”

曹扬荣老师邀请学生到家中小聚(受访者 供图)

2024 年,临近毕业的李耀华打算出国深造,在申请学校、寻找导师方面毫无经验的他忙得焦头烂额,“当我忐忑地向曹老师征求建议时,曹老师关切的眼神迅速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虑。他一个网页接着一个网页帮我仔细翻找导师信息,还热心地发动身边朋友帮忙联络。在填写申请表格时,老师更是手把手教我如何填写。”得益于老师的帮助,毕业后的李耀华顺利进入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后。

临行前,曹老师专门找到李耀华,从口袋里掏出一沓100多美元零钱,微笑着递给他说:“这是我回国时留下的,你初到美国,坐公交、买些零碎东西都用得上。”

“那一刻,握着老师手中那带着温度的零钱,我的鼻子猛地一酸,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差点夺眶而出。”李耀华回忆说。

曹老师倾心科学研究,却从不倡导“一心只读圣贤书”。秉持“五育融通”育人理念的他,总是用言传身教浸润着学生。

3月23日,南湖之滨,狮子山下,花开似锦,2025春季环校园长跑在校园里举行。

跃动的人群中,就有曹扬荣教授团队全体成员。师生们沐浴着和煦的春光,一路奔跑,一路欢声笑语,激情四溢。近10公里的路程,串联起师生们在校园里的美好回忆。

曹扬荣老师和团队同学们参加环校园长跑后留影(受访者 供图)

虽然膝盖曾受伤做过手术,但无论是清晨的狮山校园里,还是运动会赛场上,都常能看到曹老师的身影。他说:“我希望通过奔跑带动学生们,希望他们有更多的激情和梦想。”

不止于此,篮球、乒乓球、徒步等也是曹老师的心头好,闲暇时,他也会带上同学们,在挥汗如雨中切磋球技,在漫步狮山中谈天说地。

黄仁良回忆说,“科研压力大时,我总会和曹老师边打球边交流,这份特别的记忆,也丰盈了我的狮山岁月。”

平日里,曹扬荣也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大学生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大赛,带领同学们感受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魅力。关郁欣说:“老师对生活的热情溢于言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未来,我也希望和曹老师一样,成为一个高尚而有趣的人。”

“扬旌奋进风云壮,荣世兴邦日月昌。”十年来,曹扬荣倾心培育的桃李芳菲,在生物固氮研究领域前赴后继,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贡献着积极力量,他说,这是他送给国家的“礼物”,也是一位人民教师最大的荣耀!

作者: 匡敏    审核:范金凤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