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伍锦桦 覃祎依)碧波潋滟的南湖之畔,狮子山葱茏叠翠的怀抱里,总有一个清丽的身影迎着晨光奔跑。从初入象牙塔时的彷徨到求索科研报国的坚毅,求是创新路上写满了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周昀涵的执着与蜕变。四年韶华,从通宵达旦的实验室到雪域高原,从耀眼的聚光灯下到服务师生、奉献人民的一线,她用热爱和执着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学海求索,破茧成蝶
2021年9月,周昀涵怀揣着大学梦步入华中农业大学。然而,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题海战术”,在大学学习中竟不那么奏效了。
经历大一的阵痛后,周昀涵逐渐领悟到:大学学习不是标准化的流水线,而是需要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周昀涵生活照(受访者 供图)
经过三年的实践锤炼,周昀涵逐步摸索出独有的"三维进阶学习法":她将学期划分为学习期、总结期和冲刺期三个阶段。学习期,她以认真听课、做笔记播撒知识种子。总结期,运用思维导图将零散信息编织成逻辑缜密的认知网络。冲刺期,则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指引下,让知识沉淀、融会贯通。
食安2102班翁祥慧说:"每当经过图书馆,总能看到她伏案钻研的身影,平板上跳跃的思维导图与纸质笔记相映成趣,让人肃然起敬。"
这份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慢慢结出果实:连续三年稳居专业前十,大三斩获专业第一(1/120),国家奖学金与满绩的成绩单。这段破茧成蝶的历程,不仅重塑了她的学习方法论,更铸就了她终身受益的成长型思维。
屡败屡战,勇攀高峰
大一时,周昀涵抱着早进实验室打好科研基础的想法,加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但现实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薄弱的专业基础知识成了科研上的拦路虎,对科研理解不够深入的她,尽管一次次重复试验,却始终未能收获预期的结果,与日俱增的,反倒是她的挫败感。周昀涵坦言:"那阵子,我甚至开始自我怀疑。"
多次遭遇失败的周昀涵决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力争把握住未来的科研探索机会。
时隔两年后,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周昀涵重振旗鼓,参与到南加州大学Rebacca教授的科研项目中。这一次,尽管面临着跨越时差和语言障碍的压力,但此时的她内心却多了一份坚定。

周昀涵 展示科研成果(受访者 供图)
她积极阅读文献,紧跟学科前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和思路。面对语言不通的困扰,她也不急不躁,坚持每天学习英语,提升听力与口语水平。
功夫不负苦心人,周昀涵结合自己的研究探索,发表了一篇综述性论文,被录用于 FENBC 2024(2024第3届食品工程、营养学与生物化学国际会议),相关课题也以“4A”的好成绩顺利结项。
乐于奉献,照亮他人
从重庆血液中心的献血志愿者,到秭归山坳间为留守儿童开设的"食安实验室",再到深入西藏高原参与“赴西藏乡村入户膳食调查”项目,三载公益行动的光阴里,周昀涵始终在追寻奉献精神的真谛。
周昀涵坦言,初涉志愿服务时,自己参加公益活动的动机里掺杂着青涩的彷徨:"起初更多的是新鲜感,看到大家都在参与公益行动,便想着跟随大伙去看看。"
直到一个夏日午后,在秭归支教的周昀涵在进行小提琴课时,一个山村女孩用颤抖的手指触碰到琴弦,她的眼眸被点亮的那一刻,周昀涵终于读懂奉献最深沉的注脚——那是生命与生命相互照亮的震颤。

周昀涵教小朋友演奏小提琴(受访者 供图)
在海拔3650米的高原,周昀涵再一次接受了精神的洗礼。大三那年,周昀涵参与到“赴西藏乡村入户膳食调查”项目中。面对严重的高原反应,内心的执念和南湖畔三年晨跑铸就的强健体魄成了支撑她坚定向前的“铠甲”。穿行在藏族同胞院落间的日子里,她既是手持膳食调查表的调研员,又是为藏民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守护者。

周昀涵为藏族同胞开展体格检查(受访者 供图)
酥油茶升腾的热气中,藏族同胞们信任的眼神,比任何奖杯都更滚烫。当和团队捧回获“全国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大学生志愿服务大赛一等奖、“2023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等荣誉时,她更懂得:奉献从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同频共振。
150双被点亮的童真眼眸,50次食安课堂迸发的智慧火花,288小时的爱心奉献,见证了周昀涵奉献的步履。她说:“让善意的种子在代代接力中长成参天大树,或许是‘本禹精神’最富生命力的传承。”
多维舞台,绽放芳华
面对学业、科研与工作,周昀涵独创"时空分割法",将生活划分为清晰的坐标系。实验室里的专注、会议室中的筹谋、活动现场的调度,她如同精密的时间管理师,在每个领域都镌刻下奋斗的印记。
当城市尚未苏醒,南湖畔已响起熟悉的脚步声。累计完成960余圈晨跑的她,用脚步丈量着青春的长度;闲暇时的小提琴练习,则成为她丰富生活的伴奏。运动赋予她强健体魄,音乐滋养着精神世界,在身体和心灵的滋长中,她不断向更高远处开拓前行。

周昀涵在舞台上专注地演出(受访者 供图)
在同学詹晶晶眼中,周昀涵始终保持着最纯粹的赤子之心:"她从未修饰过甲妆,因为指尖跃动的音符比任何装饰都闪耀。”
从全国食品安全峰会到毕业花车巡游,从扬翔杯赛事筹备到食文化节策划,十万余字的工作手稿见证着她的成长轨迹。正如她所言:"每个身份都是自我突破的阶梯,平台给予的不仅是机遇,更是破茧成蝶的蜕变能量。"

周昀涵与团队演出后留影(受访者 供图)
尽管捧回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金奖、百名文艺积极分子等荣誉,但周昀涵最珍视的却是集体记忆的温度。"乐团合奏时,每个音符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这种集体荣誉感,让她在个人成长与团队协作间找到平衡。
作为食安2102班班长、团支书和学院团委副书记,周昀涵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诠释责任。班委吴镇宇回忆道:"她设计的活动总像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从PPT制作到活动形式,每个细节都闪耀着思维的火花。"这份用心的付出为她赢得了食科院"先进工作者"等十余项荣誉,更让她收获了同学们的认可。

周昀涵与同学们在一起(受访者 供图)
正如她所说:"独行快,众行远,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子才是最美的青春记忆。"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这个始终以奔跑姿态追逐梦想的女孩,早已做好准备,她说:"我将继续在科研的深海里遨游,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南湖畔洒下的汗水,终将化作滋养未来的甘露;琴弓上跳跃的旋律,正为她人生新篇章奏响序曲。
审核:吕瑞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