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朱爱萍:一见如故的“母亲”

“她不只是宿管,更像是朋友、姐姐、母亲。”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生Ashenafi Assefa这样评价一位朝夕相处的阿姨。

“因为有了她,原本只是用来学习和睡觉的宿舍,变成了一幅画着友谊的画布。”巴基斯坦学生Talha如是说。

“她是一个如此善良的人,默默的关心和支持每一位学生。”巴基斯坦学生Muhammad Ali Khan感动道。

近日,在华中农业大学“最美宿管人”作品征集中,多位留学生将笔头对准荟园十二栋宿管员朱爱萍,其中Ashenafi的文章《Most Beautiful Dormitory Manager》获评二等奖。究竟是怎样一位阿姨,成为了异国他乡学子心中的“另一个妈妈”?

“阿姨不怕麻烦,有事随时说”

从会计岗位退休后,朱爱萍选择到华农担任宿舍管理员。两间小小的屋子,一盏灯,便是阿姨们的办公室和临时的家。

“宿舍管理员的工作不难,更多是需要耐心和细心。”朱爱萍对宿管工作有深刻体会。荟十二的住户大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人多,事情也多,各种突发状况没有固定时间,为了让同学们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她必须24小时“待机”。接手这样一份工作,需要加倍地用心。

工作中的朱爱萍阿姨(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工作中的朱爱萍(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早上七点,朱爱萍早早来到荟十二,完成工作交接。逐层检查楼道安全卫生后,还没坐下就有学生来借钥匙。她说:“同学们忙于学习,偶尔会在小事上疏忽,而作为宿管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学生,学生的小事是宿舍管理员的大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必然要全心全意帮助他们。”就这样,朱爱萍不厌其烦地为每一位同学解决问题,耐心做好每一件事。

朱爱萍阿姨接受采访(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朱爱萍接受学通社记者采访(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宿舍管理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荟十二的住户大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留学生,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使宿舍管理难上加难。遇到问题时,朱阿姨会尝试积极与他们交流,回应学生需要,做学生和学校沟通的桥梁,不断解决问题。在她心里,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国际学生都非常善良,多沟通、多了解、多帮助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朱爱萍并不认为和留学生沟通是一件难事,反而乐在其中。“微信翻译很方便,我们也会去找楼栋负责人和中国学生帮忙翻译。”

要把宿舍管理员这份工作做好,必须要细心,要善于观察,主动提供帮助。留学生初来乍到时,常面临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便。朱爱萍便教他们叫车、点外卖,闲暇时教他们一些汉语,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朱爱萍阿姨与同学合影(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朱爱萍阿姨与国际学生交流(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朱爱萍阿姨与留学生同学合影(受访人供图)

朱爱萍与国际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于是,这位朱阿姨的办公室成为了不少留学生最初的“港湾”。朱爱萍会关注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习俗。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日出后到日落前都不能进食,在这期间,她格外注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确保他们安全。

某天夜里,有一位同学胃疼不止,怕麻烦朱爱萍,强撑着想要自己骑摩托车去医院。朱爱萍发现后开车把他送去医院,再三叮嘱该同学一定要随时和自己保持联系。谈及此,她说:“阿姨们不怕麻烦,同学们有什么事一定要及时和阿姨说,阿姨肯定会尽心尽力帮助大家!”

“他们就是我的孩子”

“他们就是我的孩子。做妈妈的人,如果知道孩子在外受人照顾,一定会非常开心。”朱爱萍笑着说。

秉持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热忱,朱爱萍在恪尽职守的同时播撒善意,不期间收获许多感动。

“荟十二留学生比较多”,朱爱萍说,“刚来的时候,他们其实都蛮无助的,异国他乡什么都要靠自己。”许多留学生的祖国没有冬天,不需要御寒的衣物。从热带到温带,缺少御寒的衣物,他们无法忍受武汉的寒冷。朱爱萍看在眼里,经常收集一些厚衣物给他们送去。看到学生们开心,她也会由衷开心。

“河南的李老师,现在每次来华农开会,都会专门来和我打招呼。”原来,李长滨在读硕士期间经常两地跑,时间紧张,每次都会告诉朱爱萍,朱阿姨便会帮他把晾晒的衣物收好、叠齐,归放于寝室。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毕业,毕业后,李长滨逮住机会就来探望这位阿姨。谈及此,朱爱萍喜笑颜开。

合照(受访人供图)

朱爱萍参加国际学生活动(受访者供图)

“你是我的女王,是最伟大的母亲。”朱阿姨一边拿起手机展示母亲节收到的特别祝福,一边念念有词。疫情时期,埃及的Khaled Abdeen同学需要乘飞机回国,由于核酸检测无法顺利登机,被迫选择凌晨一点给朱阿姨打电话寻求帮助。朱阿姨得知后,当机立断让他回宿舍暂住并向上级报备,最后买了些鸡蛋点心安慰他。此后,逢年过节,Khaled的祝福从未缺席。朱爱萍却说:“其实我没有帮助他很多,他的祝福蛮感动我。”

Talha说:“她扫地的声音像一首舒缓的乐曲。”

Ashenafi说:“她是我生命中了不起的老师,帮助我尽最大努力去学习。”

朱爱萍阿姨和留学生团队合影(受访人供图)

朱爱萍参加国际学生活动(受访者供图)

风来雨往,朱爱萍的车后座总等待着有需要的“孩子”,脚步总交错回响在楼道的角落,镜头总聚焦着“孩子”幸福的时刻。关爱,溢于形色,更显于言行。

“压力下要适当放松自己”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风景,退休前,朱爱萍认真工作,承担好在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退休后,当儿女成人,时间慢下来,朱爱萍开始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朱爱萍的微信头像是张荷花图,那是十年前她拍东湖磨山荷花的场景,图片看上去很大气。生活中的朱爱萍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摄影就是其中一项。

朱爱萍的摄影技术启蒙于老师,又磨砺于生活。她主动展示自己这些年来的作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和学生的合照,合照里,大家都满面春风。“学摄影后看什么东西都是美好的,让人感觉很开心。”

学生们的答辩和活动现场总有朱爱萍的镜头。或主动或被邀请去记录幸福的时刻,朱爱萍喜欢这种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

朱爱萍阿姨给同学们拍照(受访人供图)

朱阿姨给同学们拍照(受访者供图)

朱爱萍阿姨给同学拍照(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朱阿姨给同学拍照(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朱爱萍拎得清工作和生活,适时而为。上班时孜孜矻矻、一丝不苟,下班时随心而动、乐享年华。她说,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摄影,就是朱阿姨退休后学习的技能。

抛却摄影,朱爱萍的爱好其实很广泛,跳舞、时装,甚至在老年大学学习,忠于工作的同时,更忠于生活。

朱爱萍时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看过的风景,面对镜头,她笑容灿烂。“一朵美丽的花,一片静谧的湖,寻常事物,用探索的眼光去看待,一切都很美好。”她常鼓励同学们多出去走走,“花开得很美丽,在学业压力下也应该适当放松自己,享受大自然的风景。”

“咔嚓”,镜头定格了朱阿姨和同学们的笑脸。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朱爱萍总是面带笑容,她的笑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短评:

爱是教育的通用语言

她是不上讲台的老师。作为宿舍管理员的朱爱萍操持着一个楼栋的大事小情,事无巨细。她勤劳、细致、热忱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同学们,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爱岗敬业、文明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她是异国游子的母亲。被国际学生亲切称为“妈妈”的朱爱萍,关心爱护异国他乡的“孩子们”。她惦记着孩子们的冷暖,呵护着孩子们的周全,慈母般的关怀生动诠释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她是热爱生活的长者。兴趣爱好广泛的的朱爱萍,不仅勇于在退休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还在工作之余发展着丰富的兴趣爱好。她总是满面春风,传达着乐观豁达、乐享人生的生活态度。

在学校,还有很多像朱爱萍这样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者,他们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吃苦耐劳。尽管不上讲台,仍然积极融入立德树人大局,用实际行动把“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扎得更牢。

(本文作者系 学通社记者 张瑞璐 谢士广 记者 晏华华 审核人 陈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