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奋斗的青春】庞化吉: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

mmexport1707135512762

庞化吉在做实验

他从贫困山区走来,在坎坷的求学之路上不断跌倒、爬起,攻读博士学位,在有机材料领域“小试牛刀”,研究成果发表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来自化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庞化吉一路攻坚克难,这些成果背后有哪些励志故事与心路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

学生志趣:源自一次化学“魔术”

“知识改变命运”是庞化吉多年艰苦学习,一步步提升自己,逐步向科研梦前进的真实写照。他说:“‘知识’更体现是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够开拓思维,激发创造力,引导个体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怀着对知识的一腔热血,庞化吉一路成长。

出生于教师家庭,庞化吉自小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入大学以来科研的热忱更得到家人支持,这也是他一路走来的的动力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庞化吉对化学的兴趣来源于中学时期一次化学实验课。“在一堂酸碱中和学反应的化学实验课上,我见证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新物质。原本不起眼的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竟然能发生如此奇妙的变化,这一切仿佛是一场魔术。”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探险,每一次化学方程式都是一种解密。于是,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种下。高考结束后,庞化吉毅然选择化学专业。

mmexport1707135475703

与同学交流

大学期间,庞化吉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对化学热爱和对更深层知识的渴望促使他更高处发展和深耕。研究生阶段,他来到湘潭大学研究物理化学无机材料。

硕士毕业,拜读项勇刚教授的论文后,庞化吉对有机化学材料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他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化学学院,深入学习化学生态学。他以有机光电材料作为自己主要研究方向,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具体方案。

从硕士到博士,从无机到有机,庞化吉凭借良好基础和自己的刻苦钻研,不断实现跨越,诠释“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

谈及化学对自己的意义,庞化吉说:“学习化学是一场修行。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让我更加理解自然的奥秘,它使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是一种持续的探索和创新,而我对这种创新的渴望一直驱使着我前行。”

热爱驱使前进,知识改变命运。庞化吉鼓励对化学有兴趣的学子投入化学学习,他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看来,兴趣能够引导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能鼓励自己在学术探索中不断追寻、不断超越,让他在为社会共享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

创新不止:“科研力=创新力+定力”

“研究无止境”是庞化吉的座右铭,科研过程中,庞化吉始终保持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创新是前进的动力,是不断探索未知的源泉。

创新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博士期间第一个课题研究,庞化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课题开始时,我们只有零星几个实验数据。”他提到。起步的几个月实验进程缓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对实验的调整,大胆尝试在合成COFs材料的过程中加入无机盐,几个月的实验探索最终有了新突破,为随后的实验奠定基础。

庞化吉说:“想象力是创新的生命,想象力尤其在科学与研究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想象力能够激发好奇心,激励研究者挑战前沿难题,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构建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全新的理论假设从而构建独特的解决方案,推动更深入的研究发展。

mmexport1707135479707

做实验

科研绝不会一蹴而就,无尽的实验是科研的常态。无数个看不见成果的日夜需要定力。“攻坚克难”常被用来形容科研过程。“要不断阅读专业书籍、期刊论文,把握研究方向,找到不同试验方法,探究更多试验路径。”这是实验前和实验中必备的。

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庞化吉会和导师探讨,找到新方向后豁然开朗,再继续投入新的实验中。“我们在实验结果中看到趋势,每一点进步都会让我们兴奋不已,这种成就感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实验在一步步推进,成果在无数次试验后得出,所以,不断探索的过程也并不枯燥。

凭借创新力与定力,庞化吉在研究中不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正因努力,2023年庞化吉在Chemical 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一种用于亚胺环化的多组分一锅反应;同年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成果,首次成功地将活性氢原子转移分子嵌入共价有机框架骨架中,构建了集活性剂和光敏剂于一体的催化体系。

“庞化吉师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前沿科学领域。他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很出色,能够设计并开展复杂的实验,准确地分析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庞化吉的师弟刘刚这样说,“不仅如此,他还注重团队合作,善于交流和分享知识。”

拒绝刻板:他有一本“美食日记”

“我希望打破科研工作者‘远离世俗’的刻板印象。”

科学是感知世界的“窗口”。“科学是一种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它让我更热爱这个大千世界。”对庞化吉来说,科研如同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而是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过程。

NeoImage_副本

日常美食分享

走出实验室,他喜欢寻找各地的美食,整理出“美食日记”。庞化吉热衷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热爱科研。提及自己的爱好,庞化吉饶有兴致:“我乐于分享生活,让大家看到科研工作者多元、鲜活的一面。”

“埋头书本、深耕实验室并不是科研的全部。”庞化吉说,“我们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思考者,也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创新者。”

当今时代,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将成果与社会需求结合。”庞化吉关注社会热点,用实际行动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助力世界逢凶“化吉”。

mmexport1707135468189

作学术交流(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庞化吉致力于合成的高稳定有机光电材料应用前景广阔,不仅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可能,还有望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庞化吉填补的高稳定功能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空白,该材料能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使其成为更具竞争力的能源选择。

“从适应新环境到自主完成框架的搭建、文章撰写,庞化吉同学成长很快,这与他的勤奋密不可分。”导师项勇刚老师欣慰地说,“而且他能够结合前沿科研成果,通过引入新颖的知识,为文章增加了不少亮点。”

未来的路还很长,庞化吉将从事高稳定性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设计,着手解决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他还计划继续开展多学科合作,结合化学、物理、工程等领域的知识,推动有机光电材料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及芯片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冯韬越 张瑞璐 审核人 祝鑫)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