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的大学时光怎样度过?也许是在严谨的课堂,正襟危坐;也许在演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许在油墨飘香的图书馆里,奋笔疾书;也许在彻夜不熄的教室里,挑灯夜战……今天回想,似乎还感受得到那略显紧张的空气。 但,也许还有些别的,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闲散的时光、夏日的午后、绿茵场上的拼搏、湖边的垂柳、街角的大排档、毕业前的聚会、临别时滑落的泪水……在这紧张与松弛、欢笑与泪水的充斥中,大学生活就这样轻轻地翻过。
今天年轻人的大学时光又被什么填满?他们最喜欢做什么?他们最喜欢读哪本书?他们怎样度过每一个青春洋溢的日子?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靠什么来点亮?
岁末时分,记者制作了200份调查问卷,来到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随机挑选的全国9所大学,希望全景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快餐文化更受欢迎
山西农大农林科技专业大一学生小邓的一天则在满满的课程中度过:“我觉得比上高中还辛苦。”他说。由于参加了学校的“国旗班”,他每天早上6点就要开始体能、正步训练。晚上下课后,还要接着训练到9点。“除了课业忙,学校的讲座资源也确实挺少的,如果说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就是靠手机上网和周末泡网吧了,聊天、上微博、看网络热门贴子是我最喜欢的事,偶尔也和同学去唱歌。”小邓说。
小邓身边除了课本,没有别的书籍。
清华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小李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早晨7点起床,8点钟带着电脑到图书馆上自习,她说:“带着电脑上自习很‘流行’呢。”
找到座位后,她并不忙学习,而是先把电脑打开,把各种聊天软件都“招呼上”,打开淘宝网看看网购的进度,发第一条微博,内容往往是“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等等,还要打开娱乐新闻,看看娱乐圈的新鲜事。把这一切都做完以后她才能放心地打开书:“如果不这么‘逛一圈’,好像少点什么,学习也不安心。”
如果一天没有课,她会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学习效率其实不高,除非三天后要考试或交论文。”她笑着说。晚上回到宿舍,则照例是“观剧时间”。宿舍姐妹或看美剧、或看韩剧、港剧,或者上网看各种娱乐类访谈节目如《康熙来了》等。“我们喜欢一切不用动脑的节目。”小李说。临睡前,还要再“刷”一次微博,看看关注的人都说了些什么。“这样才睡得踏实,”小李说,“我觉得我有些轻微的娱乐强迫症。如果不先娱乐一下,就没办法工作。”同宿舍的姐妹都点头称是。
翻开小李随身的书籍,大多是《中国政治经济史论》、《国富论》等,她说“这是教授要求看的”。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小雪的一天大多比较闲适。课业不忙,她参加了学校的“舞蹈团”,每天有两个小时时间舞蹈、练功,她觉得十分自信、充实。除此之外,她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是浏览购物网站、和同学K歌、看网络小说、看电影。小雪最近看了电影《失恋33天》,十分有共鸣,所以找来这本小说重新阅读。她同宿舍的姐妹则在看《千山暮雪》、《是日夏茗》、《寂寞空庭春欲晚》等热门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热闹的脱口秀节目,尽管有一些大部头经典著作,大多为了增加专业知识,从问卷结果看,人文类书籍并不是大学生的热门选择,选择看《红楼梦》、《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名著以及《美的历程》等人文书籍的同学仅占总量的10%左右,快餐文化似乎更受大学生欢迎。
七成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如何让大学四年的大把空闲时间过的有趣、有意义?不少同学选择了社团活动。
记者计算了一下,在回收的169份问卷中,约七成大学生参与了各式各样的社团组织。除了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工作组织,民乐社、手工社、诗社、舞蹈团、爱拍电影、定向越野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等都是大学生十分热衷的社团。还有不少大学生选择了比较生僻的针灸协会、绍兴戏曲协会、侦探社等。
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每天至少花费半小时在自己热爱的活动上,最多的时候甚至长达10小时。不少同学表示,社团活动让自己找到自信,同时把自己的爱好发扬光大。北京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张静,她每个礼拜都会随自己参加的志愿者协会一起到北京郊县的打工子弟学校,为学生免费代课。从开始仅仅为了好奇,到现在成为一种责任,张静觉得获益良多,“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其实是自己。”她说。
不过,也有一些同学把参加社团活动归结到“打发时间”上。“一些社团其实没什么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聊天、搭伙吃饭、唱歌。不过也挺值得珍惜的,毕竟就这么短短两年,很快就要忙着实习、找工作,没有时间聚了。”清华大学学生小李告诉记者。
“社团活动带给你们什么?”记者问。
“怎么说呢?有营养的活动还是比较少,我觉得我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些欠缺。大一大二的时候往往是社团活动的拥护者或学生工作的执行者,到大三大四的时候大家就开始为找工作忙碌了,参加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的就比较少了,到读研究生的时候,大家就变得更‘宅’了,圈子也慢慢变小,休闲时看电视剧比较多。”小李说。
愿意花费在“文化”上
记者发现,旅游、摄影、买书、看电影、文艺演出以及玩网络游戏是大学生们最喜欢的文化活动,并愿意为此花费。在文化消费方面,同学们花费在50元到1000元不等,还有两成同学表示大多可以在网上获取,不需要花费。记者计算了一下,同学们的平均花费大约在150元左右。
江汉大学大一学生刘鹏是摄影“发烧友”,一到假期他都会背着自己心爱的相机走街串巷,随手纪录身边有意思的小事。“这个爱好花费不菲,我每个月平均大概需要花掉1000元,有一次我给相机换了个镜头,花掉近1万元,一年都吃咸菜方便面生活的。”刘鹏笑着说,“但是比起去KTV唱歌,我觉得这个钱花得挺值的。”
不少同学选择在节假日郊游、登山、徒步等,锻炼体魄,陶冶情操,增进友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附近有不少“小影院”、“黑网吧”、“日租房”等,也在吸引同学们的目光。西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小王说:“我们把这个叫做‘商业二条街’,学校里的超市什么的叫商业街,这些就是第二条商业街。电影很便宜,上网也很便宜,但是内容健康不健康就不好说了。”
“你可以选择逃课、你可以选择任何爱好、你可以选择各种生活方式,无论你如何选择,都会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我觉得这就是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我们无从判断哪种选择是对的,哪种选择不对,让时间证明吧。”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张静告诉记者。(记者 姚晓丹 雷 柯)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1/04/c_122529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