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由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2009年底首次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然而,由于对转基因作物认识上的争端,使得我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遇到阻力。
在日前由农业部科教司等单位举办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国科技记者研讨班》上,多位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对此发表了看法。
转基因作物早就在种,早就在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祯介绍说,所谓转基因,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把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吃转基因食品种类最多、时间最长的国家。1983年,第一例转外源基因植物获得成功;1987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抗虫西红柿)田间试验在美国进行;1994年,美国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延熟西红柿上市;1996年,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大规模生产应用。在2011年,全球有29个国家种植1.6亿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6年增长了94倍。其中,美国是绝对的种植大户,中国仅排名第六,且主要集中在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上。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国内生产和销售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番茄和番木瓜等植物来源的转基因食品超过3000个种类和品牌。美国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强制性标识要求。
一些虫子吃了会死,人能吃吗?
在目前批准生产的转基因作物中,主要转移的基因是抗虫、抗除草剂、抗病三大性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院士介绍说,我国研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和其他多数抗虫转基因作物一样,转的是Bt基因。大约100年前,德国科学家发现昆虫吃了一种叫苏云金杆菌(英文简称Bt)的细菌就会死。后来科学家发现这个细菌里面可以产生一种晶体蛋白,这个蛋白到昆虫体内与昆虫肠子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导致肠壁弥漫穿孔最后死亡。Bt细菌有很多亚种,每个亚种只对一种或某几种昆虫有效。这种蛋白只和昆虫特异性受体蛋白结合,在人体里会被胃液迅速降解变成氨基酸,完全无害。Bt生物农药曾被广泛使用,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把那一小段杀虫基因弄出来转到农作物中去,制造出转基因Bt棉花、Bt玉米、Bt大豆等大规模种植应用,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至今也有超过16年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对人体是安全的。
吃十几年没事儿,吃上三代呢?
还有人这样质疑:人吃转基因食品,也许十几年确实没有问题,可是更长时间以后会不会出问题?吃上三四代人,会不会出问题?
朱祯教授表示,转基因作物表达的目标物质是蛋白质,它和食物中的蛋白质没有本质差别。如果这种蛋白质是致敏物或毒素,会在人体中急性发作,否则就会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因此不会在人身体里累积,也就不会因为长期食用而出现问题。这和重金属污染是不一样的,重金属不能代谢掉,会逐渐累积,所以才出现短期吃可能没问题,但长期吃会有问题的情况。
至于有人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会不会改变自身的基因,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千百年来人类常吃的任何一种动植物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万种基因,从来没有人担心它们会改变人的基因或遗传给后代,也从未发生这种现象。
吴孔明院士更直接地表示,如果质疑一个东西两代、三代以后行不行,是不是要先让我们吃上几代人,再来推广呢?比如说手机有辐射,是不是也要质疑,人使用手机50年后会不会出现问题?是不是也要找几代人试验了再去推广?
发展转基因水稻越早越好
吴孔明院士说,我国自主研发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抗虫转基因水稻获得农业部安全证书,是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水稻是亚洲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和食品安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等基础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杂交水稻育种等应用研究国际领先。转基因作物美国人已经种了十几年也吃了十几年,如果美国人像中国人一样吃大米,相信美国人早就种了。因此,亚洲发展转基因水稻还是要看中国或印度。
现在我国每年大约要种2667万公顷水稻,水稻的害虫种类很多且越来越严重,其中主要是螟蛾科害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等,它们都在稻茬子里越冬。以前我们国家都是农民用镰刀收割,稻茬子比较贴近地皮,基本上把虫子割走了。另一方面,过去农民有冬耕冬灌的习惯,害虫发生的范围频率都要小很多。而现在机械割稻不可能紧贴地皮,而且大部分青壮年到城里务工,冬耕冬灌难以坚持,这样一来,水稻鳞翅目虫害在我国大面积发生,每年的农药用量在十几亿元以上,而且还带来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转基因水稻是我国必须选择的道路,不能错过机遇,走得越早,走得越快,就越主动。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有保证
吴孔明院士表示,转基因技术是高科技的先进武器,滥用这种武器确实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使用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完整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以2009年底获得安全证书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抗虫转基因水稻为例,早在1999年至2000年间就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年至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至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4年至2005年,对它们的目标性状进行了检测验证,2007年至2008年又对其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检测验证。可以说,对转基因水稻的评价指标和过程是世界上截至目前转基因作物评价最严格、最慎重的案例。
根据有关法规,转基因农作物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进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品种审定,在获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正常情况下,如果一切顺利,一种作物在获得安全证书两年后就可以实现商业化生产。
延伸阅读
有关转基因的谣言与真相
中国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彭于发研究员介绍说,近些年来国际国内曾发生数起转基因作物安全争议事件,而事实证明,这些所谓事件并不能成立,有些根本就是谣言。
1998年秋,英国苏格兰罗威特研究所的普斯泰在英国电视台发表讲话,声称他用的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大鼠食用后“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发布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有六方面严重错误,其中包括用单纯的转基因马铃薯喂大鼠,与正常大鼠饲料相比,蛋白质供应严重不足。
1999年5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洛希声称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杂草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的幼虫,发现死亡率高达44%。当年夏天,美国环境保护局组织专家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大斑蝶并无威胁。
2010年2月起,一篇题为《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传言早已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帖子在网络上传播甚广。而事实是,我国国内目前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帖子的来源是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一则报告,研究者根本没有提出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与转基因有关的观点,而是列出了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长时间上网等因素。
http://news.163.com/12/0425/03/7VTGSK6V00014AED.html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