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身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教育长期被忽视的状况感到忧虑。这突出体现在农村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以及数千万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当农村学校以每天消亡63所小学、3所初中、30个教学点的速度衰落时,县城学校却因农村生源的涌入而普遍存在班额超过七八十人的超级大班现象(多的竟达160人)。
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将教育纳入整体规划,重新构建城镇化中的教育体系。如此,才能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过去,我们并没有把“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过程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更多的只是关注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和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笔者担任过近六年的县教育局长,曾向县委主要领导提议新建学校,但领导态度坚决,答复“不行”,缺钱是一个理由,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县里很多事情并没有因为缺钱而停滞,唯独建学校不行。这表明一些县委领导并没有把教育当作重要的问题来对待。笔者只好把建学校的希望转向招商引资,在一片争议声中建了一所现代化中学,同时也带动了县城的发展。但是,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靠引进一两个老板建几所学校就能解决的。正因为地方政府没有这样的认识,各部门也就难以整合,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教育部门等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城镇学校的增容建设就成了大问题,教育部门再着急也没有用。
许多县城在建设大量的居民小区时,根本没有把学校和幼儿园的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笔者访问过不少地方,看到的是县城建设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新建的住房小区一个接一个,县城人口的规模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却很少看到新建设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城市病”已经十分严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高房价、看病难、入学难等等问题都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再走以大城市为主的城镇化道路,不是科学的选择。笔者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是 “以县域为主,重点建设县城,辐射扩充乡镇,实现农业人口近距离转移”的城镇化:人们在县城上班,在乡镇娱乐休闲,在村庄居住。企业到县城发展,农村居民也不必背井离乡去大城市谋生。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则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自己的产品,快递公司可以把农村居民需要的商品在短时间内送到家里。
实现以县域为主,近距离转移的城镇化,要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必须确保:首先,县域内农业、城建、土地、环保、规划和教育等部门应该统一步调,统筹规划,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中小学与幼儿园的布局和建设必须依照规划,先行建设,以避免出现小区建起了,人口拥进了城,而他们的子女却没地方上学的问题。对现有的乡村学校,不能盲目撤并,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一些地方在城镇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招商引资,让企业家投资建设学校,让学校拉动当地城市开发项目的办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应当坚决杜绝一些地方违背农民意愿,集中在县城建设功利性极强的、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所谓“教育城”、“教育街”之类的政绩工程。
其次,需要开发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大一统的单一教育模式直接干预着乡村教育,乡村的文化也在学校的撤并和课程的“规范”化中式微。乡村学校几乎没有校本课程,更谈不上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种导致中华传统文明传承断层的问题不应该再出现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农村学校应该尽量摆脱城市教育的影响,开发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同时因势利导,以乡村学校为中心,发展乡村的文化事业(包括影剧院、茶馆、图书室、体育场馆建设等等)。
如果城镇化不能解决以亿计的留在农村和进城就读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就不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http://zqb.cyol.com/html/2013-04/17/nw.D110000zgqnb_20130417_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