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文化强国建设应克服盲目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文化强国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其前瞻性、务实性和战略性的阐述鼓舞人心,对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乃至“中国梦”的实现影响深远。全国即将掀起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高潮,各省市制定的“文化强省”“文化兴市”、“文化强县”的举措纷纷出台,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应充分肯定。然而,其间潜藏的盲目性不容回避,有的地方认为文化强国建设就是继承传统,转换更新和创新超越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地方没有吃透报告精神,宣称像抓经济建设那样狠抓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对文化的本质规律缺乏清醒自觉认识,盲目铺摊子上马大项目和大工程。面对文化强国建设起步阶段的种种隐忧,厘清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问题已然迫在眉睫。

注重文化资源的更新

一国之文化繁荣或一省之文化繁荣,与该地区和民族的丰厚文化资源有联系,但不一定就成正比。

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性文化强国浪潮,当下重要的是思考什么样的文化资源能与时代诉求产生共鸣,什么样的民族文化精神能与人类需求擦出火花,什么样的现代文明价值观能为各民族广泛接纳并分忧解难。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去整合并超越传统文化。唯其如此,厚重的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有效的当代更新,才能在与时俱进中执世界文化潮头之牛耳。传统文化固然对时代发展有奠基和借鉴作用,但传承坚守优质资源的同时,更应创造性地建构当代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只是仁爱宽恕、自强不息、集体主义、乐善好施等富含“中华”标签的文化精神,更应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制度设计、生命至上、理性尊严、公民意识、公平正义、契约精神、生命情感等文化精神。否则,我们的文化就不足以说服我们自己,甚至无法解释当下生活的价值意义,更无法发挥文化对社会的聚合和维系功能。

经济建设莫简单等同于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一般尊崇“效益原则”,说穿了主要目标即是追求财富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其法则和规律部分适用于文化发展本身没有异议,文化的市场化是不可遏抑的时代趋势。自从文化进入市场后,市场就变成了文化与社会对话的主要平台,大众文化传播和消费文化趣味随之强势崛起,文艺的创新活力和生产力获得了深度解放,深刻改变了社会的文明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此外,文化产业也是新的社会文明发展方式,既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的健康指数,同时又通过生产快乐和愉悦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文化繁荣有其特殊规律和特殊步伐,起支配作用的核心原则不完全是“经济效益”,过度强调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的思维不可取,有可能给文化强国建设带来致命的伤害。文化对意义生产和价值叩问的先天禀赋,文化对情感慰籍和人性关怀的固有责任,文化对社会聚敛和维系的应有本分,使得文化兼具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文化的事业属性是文化强国之“体”、文化的产业属性是文化强国之“用”,“事业为体、产业为用”是我们的文化立国之本。倘若“体”、“用”倒置,那么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不会融洽,只会紧张和迷惘,文化可能彻底沦为刺激消费欲望的兴奋剂,而非安顿灵魂和诗意栖居的精神天使。由此可见,文化的双重属性注定了不能像搞经济那样搞文化建设。近年来,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乱象,给社会进步带来了许多负能量,最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是拿GDP式的经济建设思维覆盖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恶果,过度追求利益的数字逻辑让社会关系不再古道热肠,人际关系简化成纯粹的利益关系,许多人以放纵不道德的欲望为荣,金钱俨然变成了唯一的追求,于是基本道德规范、基本伦理常识、基本人道主义的缺席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了全社会忧虑的焦点话题。这种不当做法导致了社会文化领域的亚健康状态,其教训极其沉痛深刻。

大呼隆的文化工程不宜提倡

为了响应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各省市近期推出了名目繁多的“文化工程”,以早日建成文化强省或文化强市。事实上,这样的大呼隆思维不利于文化的真正繁荣发展。从常识看,以大呼隆运动式的做法助推文化建设,极易带来大面积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文化繁荣极易注入太多的水分和泡沫。历史地看,很少有朝代靠大呼隆的“文化工程”走向文化复兴,汉唐文化、北宋文化、明清文化的繁荣,并非简单依靠“文化工程”助推的结果,而是开明包容的意识形态氛围,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文艺家的创新精神和担当情怀合力共振的盛世气象。横向看去,无论是欧盟的文化振兴战略,还是韩日、新加坡的文化立国路径,其共同特征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重,人才储备和创意孵化并举,文化政策扶持和文化体制建设同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兼得,一句话,创意勃发、机制灵活和有效传播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秘籍。相比之下,我们明显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更缺乏创新环境,山寨思维和山寨产品泛滥,往往以仿造和克隆的小聪明取胜,不愿以人无我有的大智慧去开疆拓土,加之文化体制总被复杂的人事、潜规则牵着走,而非人事、规则服从并服务于体制的发展需要。倘若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再多的大呼隆文化工程恐怕也是事倍功半。

众所周知,文化本身是潺潺流淌的小溪,不要过度地搞成急流飞瀑;文化的繁荣景观是水滴石穿、静水深流、润物无声、精耕细作、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滔天巨浪、众声喧哗和揠苗助长中闹腾、甚至折腾的结果。而且,文化的真正繁荣有赖于庙堂文化的净化,有赖于社会风气的淳化,有赖于世道人心的软化,有赖于全民文化素养的切实提升,有赖于顶天立地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有赖于文化软实力的广泛认可,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率性之作。

文化强国建设犹如一株嫩芽破土而出,为了日后的茁壮成长,应在起点处避免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风吹雨打,克服基本的文化误区和发展盲区,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收获。事实上,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起步比较晚,经不起太多的折腾和回旋,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过多的试错和纠错时间,特殊的发展机遇期警醒我们只能成功,不容闪失!(薛晋文)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