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作者: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

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把文化提到立党、执政、治党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精心构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作为党的文化精髓的文化精神,成为现代和当代先进文化核心理念、价值主导的精华,引领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辉煌。党的文化精神至少是由其理性精神、哲学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构成的辩证统一的有机系统。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为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并进一步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坚持立德树人,把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办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总书记在讲话中,将青年价值观的养成,生动而形象地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要教育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要切实增强教育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充分认识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要深刻认识教育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性。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因此,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育人长效机制。要依据青年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创新探索有效衔接本科生不同年级之间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工作机制。要针对不同阶段,明确不同教育重点,促使青年学生在思想认识上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态度上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行为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想信念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植根于心、实践于行。

要全面把握教育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利用一切教育方式协同创新、形成合力,从而切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载体、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发挥实践育人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学生,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管理服务,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立德树人效果。

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总书记强调“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能办成功的”,并指出“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此,我们要坚决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扎根中国大地,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实践证明,之所以有一批中国大学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厚实力,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增强。正是扎根于中国大地,中国的一批大学才能走向国际舞台,并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其竞争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由此我们相信,在可以预见的较短时间内,中国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一定会有力支持和保障一批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扎根中国大地,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路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只靠借鉴,更不能靠简单模仿,而根本上是要靠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一些著名大学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非是走完全相同的发展路径,而是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其根源在于体现了本国特色、本民族特点和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充分借鉴了西方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办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一些关键性指标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正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但是,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亦步亦趋,盲目跟随。因此,我们必须要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回归中国大学之道,坚守中国大学之本,塑造中国大学之魂,努力探索出一条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扎根中国大地,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服务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和平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必须要面向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这是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因而,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也要服从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要培养一流人才,着力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打造一流科研成果,着力建设科技强国,为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提供强大的创新服务。要提升一流社会服务能力,着力完善国家地方创新体系,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国际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着力促进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打造中国文化强国地位发挥应有作用。

教师要在教书育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为此,要教育引导高校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理念,不断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有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岗位职责,教师必须要严守“四条底线”。要严守政治底线,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模范践行者,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严守法律底线,坚持把法律规范作为自己一言一行的根本准绳,知法守法、自律自觉,努力成为学生爱戴、社会尊重的人民教师。要严守道德底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持以高尚师德、学识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严守学术底线,守护学术良知、担当学术道义,尊重学术规范、捍卫学术尊严,崇尚严谨治学、反对学术不端,引导学生诚心向学、踏实上进,不断攀登学术高峰。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坚持以更高的学术素养启迪学生、培育英才。要淡泊名利、严谨治学,锐意创新、追求卓越,自觉树立更远的人生目标和更高的学术追求,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努力作出具有标志性、原创性、高显示度的学术成果,不仅要贴近国际学术最前沿,而且要有志于引领未来学术发展的新趋势。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贡献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专业特色,积极建言献策,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具有文化担当意识,要有民族观念、世界眼光,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有机交融,切实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要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有力支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为此,要抓好人才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断集聚一流师资队伍。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提高人才准入门槛、真正选聘到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要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综合性支持助推教师成长,着力加强高水平人才梯队建设。要坚持考核与激励并举,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将高待遇与严考核密切结合起来,着力激发高水平人才创新活力。要坚持教育与引导并行,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倡导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着力构建有利于一流成果产出、大师“冒”出来的创新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南京大学全体师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牢记总书记的信任和嘱托,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为早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个南大”而努力奋斗!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