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张瑜彬:独走印度“信息村”

张瑜彬与劳作后休息的村民们交谈

3月22日,外国语学院2008级女生张瑜彬合上电脑,长舒了一口气。

她给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先生发出了一封斟酌良久的电子邮件,邮件是一篇关于印度农村信息传播的调查报告以及自己近半个月印度之行的总结……

志愿者工作和独自旅行对于张瑜彬来说都不陌生,2009年暑假,她做为红杜鹃爱心社成员去贵州支教,2010年暑假入选上海世博志愿者,参加过中华慈善论坛,去过美国康奈尔大学交流,为白血病儿童、“大头娃娃”讲过课,进过农民工子弟小学……

2010年,做为世博园里的一名志愿者,张瑜彬在亚洲最佳案例馆。她对其中的旁地切里(Puducherry)馆产生了兴趣,馆里的工作人员告诉她,旁地切里有个“信息村”,志愿者将各种实用信息源源不断地传播给村民。

三个月后,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访问我校并出席了一个大型学术研讨会议。“会议主题很有意思——‘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普与传播’,‘生物技术’无疑与布鲁斯先生的专业领域相关,而后者‘现代农业科普与传播’则是他本人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会后,曾有会议知情人士这样评价。

“《科学》杂志主编”、“现代农业”、“科普与传播”——引起张瑜彬兴趣的,也是那一段时间校园内总能听到、看到的这些“热词”。 而且,自从2009年贵州支教回校后,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在她心中无法抹去。于是,她没有多考虑就报名了“外宾陪同翻译”志愿者岗位。

在作为翻译陪同布鲁斯先生时,张瑜彬谈到了她的困惑。布鲁斯欣喜地说,自己正好有关于“信息村”的报告,并送给她两本厚厚的书,他还说:“要想解答你心中的这个困惑,到美国或欧洲的农村考察确实很难再看到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印度却可以……”。

张瑜彬作为翻译陪同布鲁斯先生

“信息村”到底怎么做的?做了什么?——张瑜彬决心去印度看看,她给布鲁斯发了邮件。布鲁斯很快回信,并在信中写道:“中国和印度需要更多的交流合作,你可以去做出改变!”

“我读了以后很受震动,希望能到那里去。他也很支持”,张瑜彬说。

印度,这个南亚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家,佛教的发源地。它给多数国人的印象就是神秘,或许有点脏乱。而对于独自出行的旅行者而言,这似乎更像是一次“西行”冒险。

因为担心女儿的安全,父母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张瑜彬的这个旅行计划。张瑜彬的坚持使得父母最后终于同意了她的决定。

临行前夕,张瑜彬的母亲说:“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真的爱你,就应该支持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并无多少旅行经验的张瑜彬,只揣着400美元就登上了飞往印度的飞机。

飞行、转机、等待……在途中遇见的每一个人几乎都会惊讶地问她:“你多大了?”、“你一个人么?”“你不害怕吗?”,张瑜彬总会微笑的答道:“我可没考虑这么多,就是想趁年轻多了解下外面的世界。”

在迪拜机场等待转机时,她一天一夜不敢合眼,旅途中的几次有惊无险,护照在他人的帮助下失而复得,她最终还是顺利到达了印度。

印度之行的第一站就是前往印度南部金奈市的斯瓦米纳坦研究基金会(MSSRF),这家基金会所支持的科研机构主攻领域就是农业信息化推广。

一切似乎早有安排,基金会的研究人员热情接待了这位来自中国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的女孩。

无论是斯瓦米纳坦研究基金会,还是随后前往的史提拉曼尼学院(Stella Maris College)、旁迪切里镇,每到一地总有同她年龄相仿的工作人员做她的向导。

张瑜彬与斯瓦米纳坦先生

在斯瓦米纳坦研究基金会的研究中心,一位胡子花白的长者注意到了张瑜彬的到来,并向她和蔼的挥手致意。

更让张瑜彬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老人就是斯瓦米纳坦(Swaminathan)本人,身为植物遗传学家,斯瓦米纳坦博士对印度农业的复兴贡献巨大,被尊称为“绿色革命之父”和“生态经济学之父”。他也以身为推广“将科学的理性逻辑运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前驱”而著称。

这次会面只持续了短短30分钟,张瑜彬临走时,斯瓦米纳坦说了一句让她印象深刻的话:“农村的进步会推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应该联合起来,为农村的发展倾注力量!”

在研究中心,张瑜彬参观了一间工作室,这里的墙壁上挂着一台类似电视的终端,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互联网,这里与农村相连接。

终端上的视频画面里,一群可爱的农村孩子在终端的另一头向她满脸笑容地打着招呼。

张瑜彬通过研究中心的远程课堂与印度小朋友对话

金奈给张瑜彬留下的城市印象是自然、宽容,“人们都光着脚在公园的草地上晒太阳,累了就席地而坐,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平静与淡泊。这种亲近自然、随和的生活态度颠覆了她之前对印度的印象。”

还没来得及回味在金奈市和旁迪切里镇的见闻,张瑜彬就匆匆赶往了下一个目的地——印度洋沿岸一个以渔业养殖为主的村子,这个村子是印度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之一,正是之前她在斯瓦米纳坦见到的那个“蓝色电视盒子”改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

农闲之余,村民们早早地来到村里的乡村知识资源中心来瞧瞧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女孩。

“中国很发达吗?”“中国人民生生活过得好不好?”“中国的农村是什么样的?”“中国人怎么看印度?”好奇的村民们将张瑜彬团团围住,似乎想从她那里更多的了解关于中国的情况。

在乡村知识资源中心,一位印度农业大学的教授退休之后就在这个村子住了下来,随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除了常驻农村的科学家,印度农业部每年都会安排五至六次农业专家下到农村做技术指导。

这里农村信息传播设施的先进程度更让张瑜彬感到惊讶。印度农业部、农村开发部和信息技术部之间有专门的网络系统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乡村连接起来,仅玛哈拉斯特拉邦一个地区就有70个村庄实现了互联。在斯瓦米纳坦,张瑜彬就是通过印度国家农业网络系统与村里的孩子们在网上见面的。

张瑜彬在乡村知识资源中心

平时,村民们就是利用这台终端与专们及时沟通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了这台终端,农民们可以直接与农业专家通过视频进行交流。识字、懂电脑的农民包括驻村的农业专家甚至可以运用这个终端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技术。

乡村知识资源中心的终端

参观完乡村知识资源中心已经是正午,渔民都出海了。

这座村子的东边就是印度洋海岸,好奇的张瑜彬很想去看看渔民的生产状况。热情的农妇把她带到了海边,教她怎么捡贝壳、抓螃蟹。

“他们告诉我在退潮的一瞬间是最好的时机,奔上前去,捡被浪花冲上岸的贝壳确实不太费力”, 张瑜彬说,“不一会,我就捡了好几只不同种类的贝壳。”

张瑜彬向渔民学习如何捡贝壳

那么,面对未曾认识的知识海洋,张瑜彬捡到她需要的那只贝壳了么?

“作为青年,怎样发挥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改善他们的生活?”张瑜彬给布鲁斯先生发完邮件,合上电脑之后,她的脑海中再一次浮现2009年暑假她去贵州支教的一幕。

那年暑假,在张瑜彬所支教的小学,9岁的小学生赵家鸿因为玩耍,手臂不慎摔伤,闭塞的农村和贫穷的家庭让小家鸿无法得到及时医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他只能让伤骨畸形愈合。

从那时起,了解并建立一种农村信息传播系统的想法让她困惑已久,印度之行正是她寻找答案的旅程。

下一步,张瑜彬开始考虑怎样在和她有共同想法的青年志愿者中建立一个团队,让类似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得到推广……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