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龙(中共党员)
他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他是我国棉花细胞工程研究第一人
他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他首次从雷蒙地棉、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细胞获得再生植株
每天上班要走一万步
早上6点30分,过完早,张献龙就从家里出发。他去的地方是位于学校里的棉花实验田。
从家里到实验田25分钟的步行路程。这么多年来,张献龙都是步行上班,到比较远的实验田也不例外。“这有利于身体健康,搞农业科研很辛苦,得要有好的身体。”张献龙告诉记者,他每天大约要走上一万步。
来到实验田里,张献龙开始仔细观察棉花生长情况。棉花有四个关键的时间点,6月15日、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5日,在这几个时间段,都要观察前后一周时间。
“现在是苗期,主要是关注棉苗的病虫危害情况。”他指着一株矮小黄叶的棉花说,“这就是被棉花黄萎病危害了,这对以后的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通过这四个时间点的观察和记载,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棉花生长发育的整体情况,这有助于科学家对棉花材料进行正确评价。
在这块不大的实验田,就有几百个品种。“我们每年都要配出300个左右的杂交组合,通过初次比较从中选出几十个,再经过一年比较试验,最后只留下几个。”
晚餐经常是自己下一碗面
在学校行政楼,张献龙还有一间办公室,除了科学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他说,学校很体谅他,如果科研任务重,他在行政楼时间待的就比较短。
“如果不去实验田,我就7点左右去行政楼。在那里办一会儿公。其他同事都了解我这习惯,如果需要讨论行政事务,他们也都会早来。我处理完公务,就回实验室了。”
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张献龙也不可能绕开。这些天,张献龙都在看一份申请材料,青年教师杨细燕准备申报“青年拔尖杰才”计划,他要为她把把关。
张献龙的晚餐,经常只是自己下的一碗面条,夫人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水稻团队,工作也很忙,没太多精力照顾他的生活。
费尽心思培养一个好苗子
尽管科研任务重,行政事务忙,社会活动多,但在研究生指导上,他从来不怕花时间。
一位2004级博士生,发表了两篇SCI论文,按照规定已经可以毕业。女孩想留校,张献龙认为凭这两篇文章还不够。
张献龙给女孩出主意:利用原生质体培养做细胞壁的发生机制,把各时间段的RNA抽取出来,比较它们的差异,然后验证,肯定能出好文章。8个月后,文章发表,影响因子达到4.8,到现在引用率都比较高。
张献龙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又鼓励她往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上去靠。这位博士生还是想早点毕业留校,张献龙仍然觉得这个工作量留校还是不够,希望她再做一个综述,并给了她提纲。张献龙说:“综述不完成,留校不行。你当然也可以毕业出去找工作,路费我给你报销。”
女孩子出去找了一圈工作,铩羽而归。张献龙说:“我们团队要求高,所以要反复折腾你们。你不把我给你安排的任务做完,留校是不可能的,找谁都没有用。”学生延迟毕业一年,把综述整理出来投到权威综述杂志。这篇综述影响因子超过了6,帮助她拿到了湖北省的优秀百篇,并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女孩最终成为团队的一员,后来被送到英国学习。
张献龙后来说:“培养一个学生,要想很多办法,很不容易。这个女孩子是个好苗子,需要催一催。”他觉得,学生和老师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有时候也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
对话
对话
记者:你觉得自己的“第一”是怎样炼成的?
张献龙:事业心。从读书到工作,我都有一个习惯,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然后坚持按计划完成。
记者:党员的身份给你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张献龙:刚毕业时,我的想法是回家乡当个乡镇长。老家很穷,我想毕业后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好造富一方,于是在毕业前夕就入了党。尽管因种种原因,最后考了研,继续深造。但在我的心里,为农民服务的想法没有变,正是党员这个身份,是压力也是动力,让我一步步前进。
记者:会不会计较为了“第一”而付出的那些?
张献龙:付出是一种幸福。不要先想到收入多少,而应考虑自己能给用人单位创造多少价值,给社会能做点什么。回报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否则,想不付出就有好的回报,那是走不远的。
点评
张献龙首先是一位科学家,其次才是教授、副校长。对科研一线工作的高度责任心与事业心,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又正是他年轻时期立志为家乡、为农民服务的心愿,使得他甘于俯身劳作在田间野地,而不看重行政职务带来的光环。这么多年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不但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对学生们言传身教,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数读
为了有好的身体搞农业科研,每天步行1万步。
一天,至少要观察1000多株棉花。每年,要配出300个左右的杂交组合,最后只留下几个。
文/记者屈建成 林坤 通讯员刘涛 实习生 李洋洋图/记者何晓刚
http://whwb.cjn.cn/html/2014-07/01/content_5340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