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都浩:脚踏坚土,上下求索

“第一要有理想。第二则要勤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浩以张启发老师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2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为勉励。都浩,吴瑞奖获得者,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坚定信念,探索生物学未知的领域。

让青春更潇洒

一般人的印象中,科研人应该是勤奋的,而且专注于学习,但本科时的都浩似乎有点“不务正业”。都浩说,他本科时的成绩只能算中上水平,闲暇时会研究考古、看看字画、陶瓷,而对学业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对于考古,都浩怀有极大的热情,还曾“千里走单骑”——骑自行车到长沙、鄂州等地参观遗址。

在都浩心里,热衷于考古对他的科研有着很深的影响。他言语深刻:“考古的推断是从线索想象场景,就像生物学是从发现蛛丝马迹来判断功能和机制,进而解释现象,并探索其存在的意义。”他对考古的兴趣也一直延续至今,“经常在实验室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闲暇时我会用花点时间看看瓷器、书画等,感觉很开心、很放松。”

都浩提倡本科生应该在空余时间发展一项有益的兴趣爱好。当实验不顺利时,通过一些业余爱好来调节心情。都浩说:“我已经买了三本莫言的代表作,准备在春节时好好读一读。”

科研人的蜕变

“许多做科研的牛人,最开始并不是特别喜欢科研……”都浩进入实验室较晚,大三才开始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又经过一年的打下手工作才开始自己课题的研究。都浩坦言,他最开始对生物缺乏兴趣。但在从事课题的第二年,都浩渐渐发现一些生物学中的奇特现象,并慢慢地对科研产生了兴趣。

因为所做课题涉及面广,研究生阶段的都浩一年365天中除了春节,或偶尔外出开会,其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经常有连续几个月通宵做实验的经历,十分刻苦,但乐在其中。

都浩认为研究生做科研不只是为导师完成课题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训练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实际上是为学生服务的,导师给的课题没有好坏之分,做得怎么样,除了导师的指导外,最关键的还是靠自己。

获奖来自积累

吴瑞奖,被誉为华人生物学在读博士最高奖项,从今年开始所有生物学专业的高校和研究所的华人博士生都可以申报,2012年有近千人申报,经过三轮筛选,最后只剩二十几人参与面试。吴瑞奖的考核标准不是文章发得好不好,而是对科研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这也正是都浩从那么多优秀的博士生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由于大多数博士生对毕业论文很重视,所以研究课题就会比较专注而单一。而都浩自身做的范围比较宽泛,从进实验室至今精读过一千多篇文献,浏览过的文章则更多。如此长久积累、广泛学习,面试时,考官提出的涉及生物学不同领域的问题,都浩都能有点了解,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当谈及是否有出国的打算时,都浩说,他决定用一到二年的时间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做完手上的课题,并做好之前的交接工作,再出去做博后研究。“要想在生物学有更好的发展,最好还是去外面多学习别人的科研管理、思维的角度等等,做个有心人,你会学到很多。”都浩建议到。

“生物学是和人类最息息相关的学科,是很值得研究的,目前我们对生命世界知道的还很有限,这个领域大有可为。”都浩鼓励同学们能够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再脚踏实地地奋斗。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