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陶海龙:专注科技创新 理论用于实践

以“实践、创新、融合、提升”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正在全校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而有“华农爱迪生”美誉的陶海龙,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近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了自己对此次大讨论的切身感受。

陶海龙现为我校工学院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研究生。他在读本科时的科技创新作品就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连续两次获得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武汉市首届“天虹杯”发明创新大赛金奖等,同时他更是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湖北省唯一获奖的本科生,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颁奖!

“任何专业都可以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谈及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解时,陶海龙表示:“有些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解过于狭隘,其实任何专业,任何领域都可以有创新。”“我们大学生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探索、发现、发明的能力,要能够活学活用,要能够参与一些探索、发现和发明的工作。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做出具有创新性有价值的成果。”,“作为自然科学学科的同学,要动脑、动手,在创新意识,在发现和发明上要狠下功夫。”他同时谈到,“当代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热情很高,但是毅力有待加强,有些同学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没能让科研的兴趣最终形成,错失了提升自己的良好机会。”

“学校的平台、老师的指导”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出台,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改革与发展阶段,学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为促进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配备功能齐全的实验设施,划拨充分的科研经费,提供一流的指导老师,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等。

一说起学校为自己的科研提供的帮助,陶海龙的言语中饱含感激之情。“我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时候,学校、学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如果没有母校的大力支持,没有母校这种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

在谈及指导老师时,陶海龙深情的说道:“我非常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李小昱教授和王为研究员,他们无私、辛勤地对我进行启迪和培养,不仅是科研上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在我人生路上的指引,使我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我也有幸成为了李小昱教授的研究生;我还要感谢陈红副教授等工学院的老师们,他们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团队合作,收获太多”

李忠云书记在2011年教育思想大讨论集中阶段工作布置会上指出:“我校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鼓励跨专业,跨高校的科研合作,以进一步加强我校在校生科学人才观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秉承着这一优良传统,陶海龙和老师、同学密切协作,他们组成的华农大学生创新团队更是将大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予以充分展现。在与团队的合作过程中,他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注重加强团队内部的配合与默契。在指导老师全面的指导下,团队积极协作,奋力进取,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在这个集体中,我收获了纯洁的同学情,浓浓的师生情,以及强烈的母校情。”陶海龙说道。

展望未来,陶海龙表示,作为一名出生农村、就读农业大学的学生,他将对农产品无损检测分级、深加工做深入研究,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陶海龙学长最后寄语学弟学妹,“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肯吃苦,有毅力,懂感恩,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