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丁夏莉)“作为一名教师,要像蜡烛一样,努力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让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奉献中。”荣秀兰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6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6年的荣秀兰光荣退休。退休后,她立即被学校教务处聘任为学校本科教学巡视员,一干就是11年。近些年,她还兼任了植科院本科教学督导员。
2008年,荣秀兰被推选为植科院退休党支部二支部(植保)书记。多年来,她和自己所在的第二退休党支部的教师们退而不休,始终发挥党员先进性和模范性,为植保学科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
从校内到校外,从思想到行动,荣秀兰和一群平均年龄七十岁以上的退休党员们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督导、服务三农的第一线,无声却扎实地践行着学院“红色育人”躬耕者的责任与使命。
一颗心:要让植保学科发展好
“我们植保学科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地方的发展情况怎么样,企业、地方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个想法促成了植科第二退休党支部的首个立项,时间是2009年初。
在这一年里,荣秀兰组织退休党员与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座谈,了解植保学科近况与发展规划;与植保专业老师、学生座谈,听取学生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期望与要求;召开退休职工座谈会,听取党外群众对于植保学科发展的意见。随后,她带领支部党员分别前往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植保站、宜昌市白蚁防治所、黄州市农科院等地进行调研,与各单位的专家、领导和校友座谈,深入了解基层对于植保专业的人才需求。
在多次座谈、多点调研、多种形式咨询的基础上,荣秀兰与党支部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汇总,整理撰写了一份为植保专业发展建言献策的报告。该报告在学院内反响强烈,广受好评。“为什么我和大家都这么热心呢?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心——要让植保学科发展好!”
“我们当时得到了院里在岗教师的大力支持,不仅有立项活动经费,还有学院学科每位教授提供的1000元、每位副教授提供的500元支持资金。有了大家的大力支持,我们深入基层,通过对全省13个站点的调研,了解了植保学科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对植保专业培养人才的评价、需求和建议。”谈起党支部的第一次立项,荣秀兰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一种行:要把教学资源传承好
“植保系昆虫学科经过老一辈专家们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积累了近2000幅昆虫教学挂图。因长期、反复使用且管理不善导致其破烂不堪。但这些都是教学财富,我们不能扔掉它们,而是要让它们重新发挥作用。”因此,荣秀兰带领党支部的退休专家们集中精力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进行系统地清理、分类、修补了这些陈旧的昆虫挂图,并将其摄制成为电子版,进行数字化管理。
荣秀兰说:“虽然多媒体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将PPT与挂图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挂图不仅有利于教师讲解,又可以长时间挂放,更有助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在担任学院第二退休党支部书记的同时,荣秀兰还担任了学校、学院的教学巡视、督导员。在做巡视、督导的过程中,荣秀兰发现很多实验用昆虫标本都很显“老”——实验用标本很多都是学生们爷爷辈用过的。她风趣地说:“那些标本谁愿意看啊,红蜘蛛都泡成白蜘蛛了。”于是她又带领党支部的退休专家们发挥余热,协助年轻教师在野外采集实验标本、并制作标本盒及标本试管。
荣秀兰向记者展示修复好的标本(供图曾哲政)
在退休党员、退休教职工、年轻教师及部分学生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他们为植保专业制作了昆虫生态标本盒366套、 液体浸泡试管300余支,永久玻片100余张。同时,还采集了水稻、果树等重要农业害虫标本一千余份,可谓成绩斐然。
但是任何成就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在去年做标本的时候,她带领退休党员跟年轻老师一起下田采集昆虫标本,那些学校没有的昆虫,甚至要外出采集。一旦获知何地发现了一直缺少的昆虫种类,便马上驱车赶赴目的地。
这一年,荣秀兰因过度劳累,再加上搜集昆虫资源困难重重,三个月内她整整瘦了10斤。但她笑着说:“虽然很辛苦,但我感到很充实很快乐。能够把这些教学资源传承下去,也算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