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庄平正值晌午,偌大的校园里行人寥寥,一个高大的身影且行且停,庄平已经在学校里转了一个多钟头,这次回来,是为了参加学术会议,趁着休息时间,他想再多看看校园,这也是他每次回校的习惯,校园里或大或小的变化让他每次都能有新鲜感。
转的时间久了,汗水打湿了他的白衬衫,模糊了他的眼睛,他擦了擦眼睛。这让他突然想到,在39年前一个同样闷热的天气里,他独自一人扛着行李,从接待站坐上大卡车到达华农的情景,他和华农的故事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一颗立志科研的拳拳之心
1960年,庄平出生于湖北麻城。麻城山清水秀,长江支流之一举水河就从麻城流经。也许是因为在水边出生、水边成长的缘故,庄平对水产事业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蹲在河边观测水里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一看就是半天。
不幸的是,庄平的小学和中学是在“文革”的混沌时代中度过,接受正规的教育已经变成了奢望。那个时候,物理课本上没有牛顿定律,只有柴油机工作原理;化学课本没有化学反应,而全是农业施肥知识。有限的教学条件并没有遏制住他对知识的向往,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就在那个时候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本能。”当老师讲到形形色色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时候,庄平充满了好奇,不停追问老师:“为什么生物同样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物种之间的差别会那么大呢?”在麻城二中,有一所很小的图书馆,没有新的教材可以阅读,他就钻进图书馆学习以前的课本或者是科学启蒙书籍。
那时候才十几岁的庄平就已经意识到,“‘文革’期间工厂生产量不足,国家的财富只是在虚耗。只有改进科学技术才会有财富的积累,而科学技术的提高唯有依靠人才、依靠知识。”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10年的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一消息点燃了全国知识青年的激情,庄平亦是其中之一。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上只有短短一行字,他却记到了现在,“高考已经改革,你可以上大学了,但是想上大学就要有真本事。”
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开始一门心思学习。没有教材,就靠着老师给的讲义来学习;没有辅导材料,就自己钻进图书馆去查。然而,在高考前半个月,庄平患了很严重的流感,连日高烧,但他没有时间看病。就这样,在1977年的冬天,高烧的庄平走进了高考考场。
那场规模空前的考试,吸引了570万人参加,却只有不到30万人被录取,庄平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高中,只有三个人考上了大学,学校搭舞台、开大会,给他们佩戴大红花。然而庆祝的鞭炮声和锣鼓声还未远去,庄平的欢喜被父亲脸上的不悦与别扭冲散。
原来庄平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没有选择学医,而是决定致力于水产研究,并填报华中农学院。这个决定让他的家人非常不解,因为在当时“专业定终生”,报了这个专业,就意味着他一辈子都要从事这项工作。
庄平没有和父母争执,而是选择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对于水产研究的坚持。渐渐地,父母看到了庄平坚决的态度和在校认真学习的样子,也了解到他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实用性,开始理解他的决定,并且主动为庄平订购一些当时很难得的专业杂志供他阅读、支持他学习水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