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我爱我师】胡银根:“这么多年,我还是对土地一往情深”

胡银根老师 伍儆人

胡银根老师(供图伍儆人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程曦)省优秀团干、校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教学质量一等奖、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兼职教师……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胡银根做了8年辅导员、14年专业教师,摘得不少荣誉。但他觉着,这些只是尽了自己工作的本分。

采访过程中,胡银根提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对土地这个领域割舍不下。”他觉得,土地资源管理,是大有研究的专业;而研究土地的人,更应该脚踏实地做点实事。

“八年抗战”的辅导员岁月

“五年的本科辅导员,三年的研究生辅导员,这是我辅导员生涯的‘八年抗战’。”胡银根打趣地谈起自己做辅导员的日子。

1995年,胡银根毕业于我校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当年国家还是分配就业,基本上一毕业人人都能有个“铁饭碗”。因为本科期间担任过学院主要学生干部,毕业之际,院里希望他能留下来担任辅导员。原本计划毕业后去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的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而那年,全校包括胡银根在内,只有4个人选择留校工作。

胡银根任辅导员带的第一届学生是经贸-土管学院95级的新生,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依然有当年的学生感叹:“在大学时光里,胡导给我们的是兄长般的关怀和帮助。”

这样的感情基础不是凭空而来,当年条件艰苦,辅导员和学生同住一间宿舍,吃住都在一起。他回忆到,当年学生早上通常五点五十起床,他也一样。六点钟校园的喇叭一响,老师和学生们同时跑步,同时做操,很容易就打成了一片。吃饭时,甚至有学生捧着碗就去了宿舍找他交流。

胡银根称辅导员是“万能”的人:“辅导员是学生和学院联系的纽带,也是衣食住行都要操心的‘保姆’。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最关键的是要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当年全院四五百人,胡银根基本上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

胡银根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一匹“千里马”。“法无尽法,所以我的方法都是因人而异,学生工作要主动去发现问题,而不能被动等着问题发生。”

他记得,当年有个学生,学习态度很端正,一直坚持上自习,可是每次补考都有他。这让胡银根感到很奇怪,一时找不到原因,后来他每天陪这个学生一起上自习。慢慢地,胡银根发现,问题的根源在孩子的家庭。原来,这个学生来自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村家庭,家中艰难的处境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自习时常常是人在教室,心却飞回了家。了解到症结所在,胡银根“对症下药”,帮助他申请困难补助,主动找他聊天谈话,几次沟通安抚下来,学生慢慢将心中的压力释放了出来,成绩也很快有了起色。

胡银根认为,完善的制度、良好的氛围是培育学生的关键。当年学生积极进取、不服输的精神面貌让胡银根印象深刻。“我们院里氛围很好,不管是学习还是学生工作,大家要做就做到最好。” 经管-土管学院曾经在校运会上拿下了包括精神文明奖在内的五连冠,至少百分之七十的考核在全校位列前三,分团委开展的“五个一”工程等多项公益活动影响广泛,学院分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分团委”殊荣……提起当年的成绩,胡银根依旧面露自豪。

土地规划与利用,就是我的命根子

担任辅导员期间,专业方面胡银根也一直没舍得落下。每年土规专业本科生实习,胡银根总是会跟着学生一起去。“我不仅要去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想去亲自历练专业技能。”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他以比学生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五年过去,辅导员工作胡银根做得游刃有余,可他的心里却越发焦灼不安。自己本科阶段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已经老化,跟不上当下的学科发展步伐。胡银根明白,自己必须继续学习。

终于,胡银根对专业的“一往情深”结出了果实,他成功考上了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出于对他的信任,学院决定再次由胡银根出任研究生辅导员,这一干又是三年。“我既归班长管,又要管班长。”胡银根笑着说。

华农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是胡银根高考时填报的第一志愿,也是他一直想要发展的方向。“尽管事情的发展好像并不那么水到渠成,但我觉得这个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很大,也更适合我。”胡银根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就经历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甚至直到上了大学才第一次知道汽车和轮船。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明白,没有土地就没有生活,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是和土地打交道。当时觉得,学土地的人肯定可以吃饱饭了。”从高中以来,学土地专业便成了他的理想。

家里条件艰苦,大学的时候胡银根仅有一床被子,只能盖一半,另一半作垫絮使用;买不起衣服,他穿着老师捐赠的旧衣读完了大学。可这份磨难并没有困住他,怀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胡银根把自己的这份热爱坚持了下去。

大三实习那年,胡银根参与了跨世纪的三峡水库移民工程。修建三峡水库是世界性的难题,其中涉及百万人的移民工程更是重中之重。巫山、万县、忠县,长江从宜昌开始往上的三峡库区胡银根全都去过。

土地规划是移民工作的基础和龙头。如何让移民能够真正安稳致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土地利用是关键。亲眼目睹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庞大的移民群体,胡银根真正觉得自己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帮助移民摆脱贫困,房屋建在哪儿,耕地选在哪儿,土地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都需要因地制宜地仔细分析。”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

将专业实践带入课堂

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胡银根成为了经管-土管学院一名专业教师,用他的话来说,算是“实现了初级理想”。可一向进取的他没有止步,而是遵从导师的建议,决心继续外出深造,攻读学院的“跛腿”专业。2004年,胡银根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地学信息工程的博士生,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给自己“充电”。

胡银根的课堂很受学生们欢迎。总结经验,一方面他之前做过学生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他的实践能力较强,更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胡银根备起课来从不马虎,国内外只要与专业有关的资料他都喜欢收集。他说自己的研究生导师韩桐魁教授外出有老三件:相机、地图和望远镜。“我把自己的设备叫新三件,是相机、GPS和录音笔。”胡银根去哪儿都离不开这几大件。他爱照相、爱保存资料,又把它们当作上课时重要的素材。案例鲜活,语言生动,课堂效果自然就很好。

新鲜的案例离不开双脚对土地的丈量,更离不开对“三农”的情怀和体验。从2015年开始,胡银根连续三年加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的队伍,每年从实地调研到后期信息处理与反馈,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他曾参与过贵州省、云南省、河北省和湖北省等部分贫困地区的扶贫第三方评估任务。他坚持,调研应该要到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去,到最困难的农户家里去。山路难行,常常无法通车,有一次为了亲赴贫困户家中,他们步行了整整一个上午。见过七八十岁留守危房的空巢老人,残疾、甚至身患传染重病的病人,从他们的口中,胡银根获知了大量底层困难农户最真实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专业认知的同时,也形成了向相关部门提供完善扶贫措施建议的第一手资料。

万物土中生。土是万物之源,地是政治之本,土地结合起来则是社会经济政治之根本。胡银根觉得,摆脱贫困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土地始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这个专业还在高速发展,而他也同样还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耕耘着。

审核人:高建军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