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粮食安全的新理念与新战略,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与“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和提升粮食产能举措与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多路径拓展食物来源的指导思想。2024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进一步建立全链条粮食节约、反食品浪费常态化机制。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力补充。在“大食物观”下粮食减损节约与粮食产能提升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大食物观体现了需求端与供给端资源-生产-食物系统的协同耦合关系。大食物观从需求端拓宽了食物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粮食,它涵盖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需求,不仅体现了粮食数量安全,更体现了粮食质量、食物多样性与营养健康的要求。供给端则要求以“大农业观”指导多元化的资源利用与生产方式,建立多途径的食物供给体系,由原来食物供给主要依靠耕地资源,向所有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向草原、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除了依靠植物、动物来源外,也向微生物要食物、要蛋白。
以系统论发展和动态的视角观察,系统的优化可以从增加有益要素和减少有害要素两个方面来考虑,当市场需求增加时,可能侧重于增加生产能力;而当市场竞争激烈,成本压力增大时,就需要重点考虑减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大食物观与大农业观的指导思想,在逻辑上体现了挖掘国内一切可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粮食产能与食物保障能力的努力。而粮食减损与食物节约则从食物系统全链条角度,关注产后收获、储存、加工、物流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损失与浪费,体现“减损即增产的理念”,补足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以我为主战略”的“减负”的一环。
从食物系统角度看,粮食减损、食物节约与产能提升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协同促进作用。一方面,虽然食物来源多样化,但传统的粮食作物仍然是食物安全的基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农场收获、运输、储存、批发和加工环节中产后损失的粮食占比为13.2%。中国粮食产后损失约8%(约5700万吨粮食),如果采取适当的减损措施,在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将极大提升粮食产能,稳定粮食供应。另一方面,提高粮食产能,丰富食物类别,在有限的资源能源条件下,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不可避免,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减少粮食损失与食物浪费,相当于减少了为生产这些被损耗和浪费食物所消耗的资源,这有助于筑牢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也是应对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紧张的有效策略。
此外,从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看,营养过剩与营养不平衡问题同时存在,消费习惯和文化因素造成的食物浪费量大。据统计,我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的食物约为9100万吨,城市居民每年家庭浪费的食物约为30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口一年的食物)。发扬传统文化中“节俭、惜物、知足”的优良传统,珍惜食材、物尽其用、适量摄入,有利于减少食物系统经济的、资源的损失,保障可持续的食物安全。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举措提升了粮食产能,反过来也有助于粮食减损措施的实施。农业技术革新,可以通过育种、机械设备、仓储设施、加工标准与工艺改进等,降低产后损失率。当粮食产能提高后,农民和农业企业等相关主体的经济收益可能会增加,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减损设施和技术改进中。例如,粮食产量增加后,农场主可以购买更先进的粮食干燥设备,减少粮食在收获后因水分含量高而发霉的情况,或者可以建设更好的仓储设施,改善粮食储存条件。
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是继《反食品浪费法》《粮食安全保障法》之后,在粮食减损环节、食物浪费重点领域、宣传教育、统计调查、实施保障等方面做出的又一具体规划,为深入实施粮食减损、食物节约提供了工作的着力点,将促进粮食系统实现“减负”,进而促进粮食系统产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晓云
《社会科学报》总第1935期4版
原文链接:https://shekebao.com.cn/detail/4/27685